第二百一十二章 立宪之争 (第1/3页)
、、、、、、、
1902年7月4日,康有为率领改良派在朝廷上当面指责刘飞扬“大权独揽”。要求刘飞扬把掌握的朝内外的要职和军权分出。
而同时,满人闻讯纷纷而动,载沣等面奏光绪皇帝,攻讦刘飞扬“心存匠测,若不早为抑制,满人势力必不能保全”。
光绪虽然有些心动,但是他在经过一次戊戌政变后,在政治上成熟了很多。此时,刘飞扬掌握了朝中的多数要职,而且军队几乎为他所把持,所以要反对他,不得不考虑他可能像慈禧一样再来一次政变。因此,光绪对此事小心谨慎。
7月13日,光绪在乾清宫召开御前会议,他想在这次会议上对刘飞扬的权力进行一些限制,并而收回一些权力。
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顽固势力,此时都认为刘飞扬是一个单纯的官僚,认为他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在官制改革中,他时而赞成改革,时而反对一些改革,他的政治主张在此时显得非常矛盾。
在此次乾清宫的御前会议上,原先光绪是准备以立宪来限制刘飞扬。但是会议一开始,改良派和顽固势力还没对刘飞扬发起攻击,两派就吵起来了。
主张立宪缓行的顽固势力的大臣们并不是对西方宪政一无所知,更不要说瞿鸿禨和载沣等人,他们对宪政的理解程度可能大大超出改良派的料想。
当御前会议就是否把立宪作为基本国策进行讨论的时候,他们理解到宪政并非空中楼阁,要求政府注重宪政前的准备工作,不主张立即大幅度进行整治改革。而此时改良派的康有为、梁启超、林锐等人则主张立宪工作应立即着手。
顽固势力却立即旗帜鲜明的指出,现在的内阁并非是西方意义上的内阁,要建就要建立议会监督下的内阁,如果无法立即建立,就应该保持现状,使内阁成为皇帝的一个辅助机构。
英国是议会内阁制的发源国。但是其内阁体制也不是一蹴而就实现的。英国内阁首相在位时间最长的出现在18世纪,名叫罗伯特?沃波尔,也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首相。当年,乔治一世移居伦敦并开始统治英国,但由于他不懂英语,无法与各级官员包括自己的顾问们直接沟通,于是选中了沃波尔,给了他“首相”之名。从17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