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离心 (第3/3页)
知政启已经不是传统的专制皇族,而是一位多多少少吸收了西方文明的开明专制者。虽然为了完成中央集权,或者出于私心,他是多么想除掉刘飞扬这样一个尾大不掉的权臣,虽然张之洞、奕劻等大臣“不可杀”的谏言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不但京师周边省份驻扎的都是刘飞扬的军队,而且在京师之内,刘飞扬的军队也不比皇帝控制的军队弱。
并且政启从当政的第一天起就试图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宽容大度、开明革新且手段强悍的改革者形象,这不单是政治性的作秀,也是政启本人的内心诉求。后来流亡国外的溥仪曾惋惜地说:政启执政两年其中没有杀掉刘飞扬是“最根本的失败”。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政治上比及他的父亲更显幼稚,这是由于他在新政的年代里尚为出生,不能体会到当时疾风骤雨的政治环境下更需必要的政治艺术。
政启心有余,力不足,智不逮也。
传统中国的专制文化一向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伦理,然而,正当清王朝最需要权威的阶段,却没有了真正的权威。
清末新政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直到帝国消亡之时仍旧没有得到解决,甚至可以说,正是这层矛盾的严重性,才导致了帝国的迅速崩溃。
而清末督抚除了已结成一体的刘飞扬系的官员,其它的地方督抚生存在夹缝中,他们的权力不仅受到“中央集权”的剥夺、削弱,同时还受到省咨议局及在“地方自治”中膨胀起来的地方绅权的掣肘和控制,他们往往受到上下夹击、腹背钳制,不要说此时多数督抚已与清廷离心离德,即便依旧忠心耿耿,手中财权、兵权两空,要“维护地方治安”、捍卫清庭的统治地位也早无能为力了。
正因为如此,刘飞扬一呼声“反”后,众督抚或者协同刘飞扬共逼权贵让出政权,或者弃地而逃,或者转向革命方面,没有出现真正为帝国政府尽忠到底的督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