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外患内忧 (第2/3页)
丝微弱曙光的京城,在边疆告急、内乱纷扰中清庭按照调整后的预备立宪清单宣布:裁撤旧设之内阁,军机处,会议政务处,按照君主立宪之制组织责任内阁。
阁员包括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康有为、那桐,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大臣善耆,度支大臣载泽,学务大臣梁启超,陆军大臣锡良,海军大臣载洵,司法大臣沈家本,农工商大臣溥伦,邮传大臣盛宣怀,理藩大臣寿耆。
此时,政启的上谕规定“国务大臣辅弼皇帝担负责任”,内阁总理大臣就所管事务,“对于各省长官及各藩属长官,得发训示”,“监督指挥各省长官及各藩属长官”,“除国务大臣外,凡例应奏事人员,于国务有所陈奏者,由国务大臣代奏”。强调内阁对皇帝负责,加强了以内阁为首的中央集权,完全削去各省督抚直接上奏和入对的权力,使各省从属于内阁。但内阁在行政、法律、财政诸多方面又受到资政院的制约,中央权力的中心由皇帝开始移向内阁。
这次政体的变化其实是中国行政史上的重大转折。
但当时的舆论反响却并不一致。民主党立宪派人士认为在内阁成员13人中,皇族多达7人,指责其为“皇族内阁”,他们援引英国皇族不能担任内阁成员的范例,力主解散此内阁,要求重新组建内阁。资政院也立即就此事进行了院内外活动。
如果具体从内阁成员的政治倾向来看,此时的奕劻内阁也已经不是旧式内阁。奕劻本人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外务部总理大臣、首席军机大臣,极力主张三权分立的政体改革原则,在他首席设计的官制改革方案中,明确立法权属议会。
载泽无论在满人官僚还是在汉人官僚中间都有强大的支持。
陆军大臣锡良是权贵出身的大臣中最为开明者,还有海军大臣载洵,二人都与民主党等立宪派人士有深层次的接触和合作。溥伦自1905年来历任资政院总裁,凡事主张“先交资政院参议”谈论,与度支部大臣载泽等经常发生争论。他们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