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4章 在北方-天灾中的契机 (第3/3页)
很多时候甚至成了神州本土的代名词。
这给西安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自然对木材的需求也成百倍的增加。
这些终南山的箱工常年行迹原始森林,一路虎豹豺狼多的是,很多能卖上价的巨木也需要几十甚至上百人才能运出来。
因此形成了集体抱团,讲究协作的风格,此时哪怕心中有所畏惧,也还是跟随万五。
当万五跟着神态倨傲的锦衣卫百户赶到一个简易的车站后,发现竟然真就是放饭了。
一筐筐杂粮窝窝头和咸菜,以及烧好的茶水,就摆在原地。
万五大喜,赶紧让江大旗回去叫人,一众灾民早就饿的前胸贴后背了,欢声笑语下,如同脱缰的野马朝着吃食狂奔,上手就要来抢。
万五心有所悟,他左右一看,拿着短棍的州县衙役们又围了过来,赶紧止住了手下那些兄弟想要近水楼台先得月,第一个去抢吃食的举动。
果然,毫无纪律冲过来的灾民又挨了一顿棍棒,被打的鬼哭狼嚎,而他们和另一些车厢主动出来的人则避免了这一顿‘杀威棒’。
“你们协助衙役把人群分开,一人三个窝窝头一撮咸菜,茶水管够但不许多喝,下一次停车要到延安府去了,几百里路喝多了可没地方解手。”
神情倨傲的锦衣百户先登记了万五等人的籍贯和家庭情况,然后让他们去组织分发食物,还不让州县衙门协助。
万五心里一动,这好像是要从他们这些灾民中挑一些人出来当管事,不然这一趟车就是几千人,光靠七八十个铁道部的警察,肯定是管不过来的。
“咦,还有白米!”一个拿到食物的灾民啃了一口窝窝头,难以置信的喊道。
此时的玉米可没有后世的香甜,整体吃起来的感觉也就比高粱略好一点点,依然十分粗粝。
在干硬难以下咽的玉米窝窝头或者粑粑中加入一点点白米,以增强口感的粘稠性,算是云贵川陕鄂西等地家境尚可的百姓中常见的选择。
万五听到欢呼,闻着香味,口水在嘴里疯狂分泌,让他都忍不住有些失神。
这些年终南山中大木被伐的差不多了,日子越来越难过,他已经好久没吃过白米了。
但即便如此,万五依然坚持要把分饭的事办完再自己吃,他甚至刻意把头抬高,免得看见脚边自己两儿一女渴求的眼神而心软。
“不错,不偏不倚,公平公正,有担当。”穿着飞鱼服的锦衣百户这才露出了几分笑容,他招呼一旁的老衙役过来。
“老姜,给表现好的几组整点好吃的,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路上照看下。”
“得令!”老衙役笑呵呵的过来,把万五他们一群人拉到了放饭点的后面。
这里可不是蹲在地上啃窝窝头了,而是一桌一桌的饭菜。
“没啥好的,但你们在路上也不能吃大鱼大肉,天长路远,油肥的东西吃多了,万一脏腑受不了拉起肚子来,那就麻烦了。
所以最好的吃食就是这些,番茄炒的鸡蛋,小磨香油煎豆腐,荤油炖的些小鱼,吃了有劲也安全。”
姜衙役刚做了个请吃的手势,万五的孩子们已经忍不住了,狂奔过去嗷呜嗷呜的大口吃了起来。
万五的得力兄弟何在礼也好不了多少,一大块鸡蛋下肚,舒服的他都呻吟出了声。
“要是隔三岔五能吃到这样的饭食,死也值了。”
万五强忍着食物的巨大诱惑,先给姜衙役行了一个礼。
“我等乃是粗人,无甚见识,从山西到安西,路途遥远,还请大人指点一二,路上也好保住性命。
若有安全到达安西的那一天,定给大人您立下长生牌位,日日供奉。”
果然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号的人物,万五敏锐觉察到了这些锦衣卫和衙役,包括铁道部的警察是在作着甄别和筛选,因此很干脆的主动投石问路。
“哈哈哈哈,孺子可教,听说你还是关中人?”姜衙役哈哈大笑,他就喜欢这样上道的人。
“在下正是关中人,籍贯凤翔府岐山县。”
“可认得字?”
“读过书,小学毕业,后来父亲摔断了腿,家里没了收入才没有继续读。”
“那就好,我这里有本书,你这些天在火车上好好看,仔细品,若是有所得,到银川府出了车站就去寻一面辽字大旗,自然有人接纳你。”
千恩万谢中,万五有些受宠若惊的接过这本书,打开以后,发现这好像是一本科普书籍。
比如自称最好称某,应答最好称喏,啥是横刀,啥是明光铠,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万五疑惑的翻到封皮,只见正面写着大大的兴汉二字,翻过来再一看,书尾封皮上也写着复唐二字。
万五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很快就会懂了。
从移民中挑选出最可以培养的,统统打包送到最西边,用皇汉思想武装他们。
让他们在千岁堡(斯大林格勒),在平海城(塞瓦斯托波尔),在整个欧亚之交成为泰西夏辽凉三藩国最坚实的依靠。
这一套连招,包括联络姜衙役这样的吏员,动用王府属官沿途甄别,乃至路上自费提供保障,都是泰西三藩的主动选择,这正代表了他们的需求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