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余切的地位问题 (第2/3页)
这已经是他能想象到的最厉害的荣誉。
舒尔茨耐心道:“经济学界并没有这样的中国伟人,物理学届却有一两位——即便杨振宁先生,我认为他是物理学历史上前十的人,也只能勉强到你说的那个地位。而且杨的运气不好,他的时代早期,爱因斯坦等人仍然活着。”
这时候,众人已经明白舒尔茨的意思了。
客观来讲,起码要再出几个余切这样的人,才能扭转尊龙的“文化焦虑”。从根本上,尊龙是个美国人,但他希望中华文化在美国是一种牛逼文化,这实在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做到的。
美国总统也不行啊。
《末代皇帝》的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也很有感触:因为意大利帮在西方影视圈是一个大的派别。他们早期很受歧视,后来互帮互助,以族裔为共同的凝聚目标,连着经历几代人的努力,才把意大利帮打造成特色。
贝托鲁奇便道:“可能这位中国作家,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后来者。或是做到文学上的皇帝。”
“你们觉得哪一个更容易?”
当然是前者容易了。
这是众人的心里话。
尊龙听到后,却有种不吐不快的想法:这片子他饰演一个末代皇帝,然而这个皇帝却是个悲剧人物,经过了解之后,尊龙更不喜欢这个人,因为他很卑劣。
真正的末代皇帝,不是被人赶下去的。而是他之后,再也没有人可以达到这样高度,他在可以看到的时间里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于是,才能被冠以“末代皇帝”的称号,因为他终结了这个争论,他是最后一个皇帝,再无另一个皇帝。
而其他皇帝,只因为生在了他前面。
可是,余切本人也不在这,说这些话是不是太狂妄了?
尊龙不想给余切招黑,他是个理智的余切书迷。就像是李小龙打出成绩之后,人们开始无限制的神话他,反而促使李小龙的名誉受损一样。
在这,尊龙闭嘴了。但还是在自己的日记里面写:
“还有几天是87年的新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仍然觉得活在激动的1986。从我第一次看到来自哥伦比亚的报道后,我几乎每天都会看最新消息……直到一切落幕后,我仍然意犹未尽。”
“如何表达余先生对我们华人的意义?他的存在时间越久,就越重要。他是一个旗帜,越来越多的人,要提起他的故事。”
“我们的观念和背景不同,但我们都认可他存在的意义。”
忽然,尊龙想到了舒尔茨谈到的“余切不可能走到你说的那个位置上”。
尊龙愤愤的写:“难道真的不可能吗?”
“如果他能获得两个诺贝尔文学奖呢?有一些人可以连续获两次物理学奖,或是化学奖,或是交叉获奖;余先生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反核战的督促人,受到舒尔茨认可的经济学家……结合他的文学武器,这是有可能发生的。”
“到那时,他是不是就能走到那个位置了?”
尊龙想来想去,愣是把这一篇日记留下来了。而且像是后世那些“事业粉”对偶像的追捧那样,他津津乐道的分析余切能在哪些方向去努力,最后很晚才睡着。
整个剧组都传开了。
大家都乐意祝福尊龙的梦想成真。而且理解他。
尊龙是个孤儿,前半生颠沛流离,余切却写了《出路》这样的,而且他们的样子有些相似。很难不让尊龙把个人情感寄托在余切身上。
“尊龙,你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中国人会出现诺奖作家!”导演贝托鲁奇道。
“我也支持你。”日本来的作曲家坂本龙一也道。
这位是日本的天才作曲人兼演员。
坂本龙一回忆道:“余先生又好几年没来过日本,但他在日本受到的欢迎仍然难以想象。当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他当做是亚洲的代表。”
“虽然他未能获得那个奖项,但他的人格魅力,却要超出其他挥霍无度、孤僻任性的作家许多。我也希望能看到那一天。”
最不赞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