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2章 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李翊识虚实,庞统见兵势,难卒谋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32章 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李翊识虚实,庞统见兵势,难卒谋也 (第2/3页)

西的手工业、制造业、冶铁业也有了一定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李翊就没必要将这里的人口迁往内地。

    如果迁走,只会白白便宜鲜卑人。

    等于消灭了一个乌桓人,又来了一个鲜卑人。

    到时候难道再出兵征讨一次吗?

    索性留在此地,长足发展。

    既要发展,首先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

    历史上的三郡乌桓,是直接被汉化了,慢慢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但怎么汉化的,史书只是一笔带过。

    这其中的工作,只能由李翊来做。

    为此,李翊做了两个人事任命。

    第一,仍旧令楼班为乌桓单于,统领乌桓诸部。

    此举,极大安抚了初降的乌桓民众的内心。

    当他们发现汉人并没有马上取缔他们之时,只要单于不发话,他们自然会安分守己。

    第二,设北戍校尉,秩比两千石,令张绣领之。

    北戍校尉与乌桓单于同治辽西,右北平郡。

    但北戍校尉有监察权与决策权。

    对重大事项的决策、重要职位的任免、重要项目的安排、大额经费的使用等等。

    俱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即便是单于楼班有重大事项的决定,也得先经过北戍校尉的同意。

    没错,北戍校尉的设立,就是用来监视楼班的。

    具体一点,便是书记与市长的关系。

    至于北戍校尉如果有事,则可先西去往渔阳郡。

    若是汉人之事,便由渔阳太守出面解决,解决不了则上报冀州治所李翊处。

    若是乌桓人之事,便由护乌桓校尉出面解决,解决不了同样上报冀州治所李翊处。

    一番操作下来,李翊基本上解决了收复的辽西郡地方稳定问题。

    接下来,便是加快本地胡民汉化的问题。

    为此,李翊单独约谈单于楼班。

    “……罪臣楼班见过郯侯。”

    “诶,不必多礼。”

    李翊上来便开门见山:

    “吾听闻你乌桓部,早年间多向匈奴人交纳皮布税,未知可有此事啊?”

    楼班脸色微变,鞠躬道:

    “回禀君侯,确有此事,不过那已经是三百多年前的事了。”

    “现在——”

    “诶!”李翊出声打断楼班,不耐烦地挥了挥手。

    “你只说有没有,我没问你其他的。”

    楼班一愣,怔怔地点了点头,“有。”

    所谓皮布税,

    就是乌桓人每年都得规定数额,向匈奴提供牛、马、羊的皮革。

    如果没能够按时缴纳,乌桓人的老婆、孩子就要被匈奴抓走。

    试想有一天你回到家,老婆孩子突然没了是什么感受?

    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乌桓人都处在匈奴人统治的阴影之下。

    而“乌桓”这个名字也是匈奴人给他们取的,意为“归顺”。

    至于匈奴为什么要向乌桓人收皮布税。

    主要是因为动物皮革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

    它可以起到充当货币的作用。

    而要在日常的生活需要之外,获取额外的动物皮革。

    就必须要你对更多的牲畜进行计划之外的宰杀。

    所以匈奴不停的征收皮布税,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削弱乌桓的经济能力。

    乌桓人这一交,就是一百多年。

    直到汉朝不断对匈奴进行打击,乌桓人才得以在汉匈两大强权之间反复横跳。

    现在李翊忽然提起三百多年前的“皮布税”,那古老的黑暗记忆顿时在楼班脑子里唤醒。

    “……今尔乌桓人,为鲜卑所迫。”

    “生存之地日蹙,故屡犯汉地。”

    “尔等居于汉土,即为汉民,岂不应向我汉庭纳贡缴税乎?”

    李翊的声音,宛若恶魔低语一般在楼班耳朵边响起。

    楼班强忍血脉深处的恐惧,强颜欢笑道:

    “……您说的对,我等既居于汉土,就该向天朝缴税。”

    “只是皮布税多宰牛羊牲畜,然我胡民大多不再畜牧。”

    “臣惶恐无能,担心每年无法按时上缴郯侯所需之皮革。”

    嗯。

    李翊一颔首,说道:

    “辽西不论汉民、胡民,既居于汉土,就该向朝廷纳税。”

    “若是从事农耕、手织者,便缴粮税、布税。”

    “若从事游牧之民,则按时缴纳皮布税。”

    “不得误时,不得少缺。”

    “但有延误,唯汝是问!”

    楼班汗流浃背,惶恐地躬身应道:

    “……是、是、是,臣谨遵上谕。”

    楼班这下也明白过来了,李翊坚持收缴皮布税。

    就是要逼那些还处在辽地,没有汉化的乌桓人强制转型。

    先从你的生活习惯改起,若你拒绝汉化。

    那就要承受高昂的皮布税。

    要知道游牧民最怕的,就是强制宰牲畜了。

    时间一久,他们自然会放弃原本的生活习惯,从而从事与汉人一样的生产劳动。

    而一旦他们选择农耕生活。

    那么广袤的辽土,便是他们开垦的方向。

    等于李翊便得了免费的劳动力,让人们自发的为他开发东北土地。

    甚至都不需要他从内地迁民,强制过来开发东北。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就这样,

    李翊一面在辽西做稳定工作,一面派人去辽东找公孙度要人。

    若按历史线来,辽东公孙氏会主动斩杀二袁儿,献其首级以取悦朝廷。

    但此时的辽东,却还不是公孙康当政,而是他老爹公孙度当权。

    公孙度可不是公孙康能比的。

    此人有能力,有野心。

    他东征高句骊,西征乌桓,雄张海东,威服外夷。

    就连扶余国王都主动请求成为辽东的附属国。

    公孙度俨然凭借辽东之地,成为了当时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

    辽东,襄平。

    袁尚、袁熙兵败逃亡辽东,寻求政治庇护。

    公孙度知道袁氏在中原的能量,遂将二人暂时保护起来。

    只是公孙度性格强势,他可不像在辽西乌桓人那样,将二袁公子待为上宾,礼遇有加。

    作为东北王,这里就是他的天下。

    故即使是袁氏后裔,他也常对袁尚、袁熙呼来喝去,时常侮慢于二人。

    二人倍感耻辱,常有杀公孙度之心。

    以据辽东之地,复图中国。

    奈何两人手中兵力微薄,要想取代辽东公孙氏,无异于蚍蜉撼大树。

    故袁尚乃安慰袁熙道:

    “权且暂忍一时,待寻找机会,趁机刺之。”

    “则辽东之地,当我袁氏所有也。”

    在袁尚的安抚下,两兄弟忍辱负重,在辽东过了一段惶恐不安的日子。

    这日。

    公孙度收到了来自辽西的书信。

    其书略曰:

    ——“昔者,袁氏兄弟,熙、尚二人,因乱奔逃,闻已至辽东。”

    “此二人者,本为汉室逆臣,屡犯王法,扰乱中原。”

    “致使生灵涂炭,百姓流离。”

    “今其穷途末路,投奔足下,实为苟延残喘之计。”

    “闻太守素以忠义著称,威震边陲,夷狄敬服,岂可容此逆贼匿于境内?”

    “倘足下能擒此二贼,献于朝廷,则功在社稷,名垂千秋。”

    “朝廷必以厚赏酬足下之功,天下亦将颂足下之德。”

    “翊虽不才,愿保奏府君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

    “若足下执意庇护此二贼,恐招致朝廷盛怒,难免兵燹之祸。”

    “将军雄陲辽东十三年,当知轻重,望速决之。”

    “谨此奉书,望足下三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