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明教、弥勒、密特拉 (第2/3页)
是跟佛道儒三家融合后的巫教传承。
邓肯在这小小的神庙内转了一圈。
庙虽小,香火却旺,信徒也虔诚,在福建移民当中影响力很大。
他缓缓抬起手掌,一旁的老妇人赶忙递上一炷香,神色似乎有些惶恐,她不知道邓肯的身份,但是依靠巫教的传承,却能觉察到了一丝异常。用后世江湖的说法,海南是巫教刚刚开发出来的堂口,派到这里的巫觋基本上都是有两下子的。
要不然正常情况下,一处小小的神庙不可能有四星银灰色的巫觋作为庙祝。
邓肯没有说话,亦没有跪拜,而是伸手接过香,作揖三下,随手插在了眼前的神像前。
既然碰上了真神,那就上一炷香,聊表敬意。
青烟渺渺。
邓肯上完一炷香,也没有停留,朝着一旁的老妇人笑了笑,问道:“我欲去安定,从哪个方向走?”
那老妇人慌忙指了一个方向。
邓肯道谢后,转身离去,而他奉上的那一炷香,足足燃了三天三夜,甚至夜幕降临时,神像上还浮现一缕凡人肉眼不可见的微弱灵光,似乎神灵也感应到了这一缕与众不同的香火。
同为造神,道门推出的玉皇道君,在当前的时代,影响力可比海神娘娘大太多了。
而且巫教的体系十分散乱,基本上就是民间自发性信仰凝聚出一尊真神,而并非是像道门那样,有目的性地不断拔高位格,最后借助中原王朝的力量完成册封。
海神娘娘的位格,是历经一千多年,数个朝代一步一步加封上来的。
中原神话源远流长,道门虽然势大,但却并非全部,有能力造神的也不止道门一个。
邓肯也没有多做停留。
他很快进入了岛屿的内陆山地,依靠云知客打探到的消息,找到了当年赤军散落的余部。
张遇贤起义距今大概有十余年,当初的十多支义军基本上消亡殆尽,海南等地也就只有小股人,他们隐姓埋名,躲入深山老林,跟原住民渐渐融合,基本上已经跟普通百姓无异了。
“赤军余部看起来已经不堪大用。”
邓肯的身影站在一处山坡上,他皱眉凝视着前方的山寨,里面设有香坛,数百个标记浮现在眼前,代表着各自的身份。
——山民(一星)。
——明教信徒(一星银灰色)。
——明教教众(二星)。
——弥勒教徒(一星)。
——白莲社众(一星)。
鱼龙混杂。
群贤毕至。
当初得知张遇贤用永乐年号的时候,邓肯就猜到起义军可能跟明教有一点关系,而今日一看,果然造反的事情少不了明教掺和。不过看他们的香坛,倒是跟大明尊教有不小差别,更像是早期的白莲教和弥勒教。
张遇贤起义时,用白云洞的僧人景全为谋主,大概率当时除了明教外,还有其他的势力一起推波助澜。
“倒也凑齐了。”
“正好一锅端了。”
“大自在天魔主麾下怎么能少得了这些人才呢?”
统统都是造反的人才啊。
邓肯的身影掠空而出,他破空时的音啸惊动了香坛附近的其他人,这些起义军的残兵败将转入民间,已经有相互融合,并且转化为后世的弥勒教和白莲教的迹象了。
张遇贤起义用红衣为号,称赤军,元末起义,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
“何路高手?”
那香坛前的中年男子脸色大变,还未反应过来,便看到一身影挺拔的男子站在了香坛之上,甚至双脚踩踏空气,震得青烟化作云环,这惊世骇俗的轻功,让他不由怔在原地,根本不敢出手试探。
邓肯无视了那些神色惊恐的教众,他俯视着眼前的中年男子,沉声道:“张遇贤死后,谁是你们的首领?”
“带我去见他。”
对邓肯来说,收服他们的难度,类似于黄巾起义后期,大贤良师张角死后,其他的诸侯想要收服黄巾军余部,他一人单枪匹马也足够了。
再加上刘鋹上位后,整个南汉都是民不聊生,就算是他不出手,民间杀官造反的事情也少不了。
那中年男人望向邓肯的眼神满是恐惧,声音颤抖道:“你是何人?”
“为何想要见我们的首领?”
大拙手。
邓肯根本懒得废话,直接一掌拍出,眼前的山寨大门瞬间轰然崩塌,他面无表情道:“带路。”
十余万众,伤亡殆尽。
邓肯还以为这里有多少人,没想到就这么一点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