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一十八章:统一律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一十八章:统一律典 (第2/3页)

险,单是头几年的高强度劳役,就足以让许多人丧命。

    即使熬过这最初的高强度劳役期,由于长期艰苦的生活和劳作,鲜少有人能活过十年。

    不过被判为城旦舂的官奴,理论上可以在结束初期高强度劳役期后,通过缴纳罚金来赎身,恢复庶民身份。

    即使无钱赎身的贫民,也有机会得到朝廷的“大赦”而得以归家。

    但被大赦赦免的归家者,要么早已妻离子散,要么便是物是人非,即便归了家最终也鲜少能安度余生。

    而刘晔身为宗室子弟,即便其父刘普不愿出钱赎他,宗正卿刘虞也不会袖手旁观。

    但今日对刘晔的判决过程,却触动了刘辩,让他意识到了一个长期被朝廷所忽视的严重问题。

    大汉的律法体系,实在是太混乱了。

    刘辩眸中光芒闪烁,眼中流露出几分复杂的意味,忽然抬起头,目光扫过殿中众臣,最终停在郭图身上,低声道:“公则,新法修撰工作,暂且停下来吧。”

    话音方落,刘清不发一言地默默退出了云台阁返回后宫,而郭图却是浑身一震,猛地抬起头看向天子,以为是自己听岔了,却见天子的目光也沉沉地落在他的身上。

    改奴仆“卖身制”为“雇佣制”的新法,已由廷尉府、司隶校尉府、朝中精通律法的官员以及各地修习《大杜律》、《小杜律》等各家律法的士人,呕心沥血编撰了近三个月!

    各地的宣传工作也已铺开,如今天子竟要叫停此事?

    见郭图眼中满是困惑与不解,刘辩只是微微摇了摇头,沉声问道:“公则,盗窃660钱以上官粮,依律当如何判决?”

    郭图略作思索,虽不解其意,但还是答道:“回国家,《二年律令·盗律》有云:盗赃值过660钱,黥为城旦舂。”

    刘辩紧接着追问道:“那若是盗窃驿传为邮卒准备的官粮呢?”

    郭图闻言,瞳孔骤然一缩,脸上瞬间掠过一丝明悟,声音低沉下来,缓缓答道:“《九章律·厩律》有云:值过500钱则弃市。”

    问题的症结,也就在这里!

    大汉近四百载,实际上并没有一部包罗万象的成文法典,其基本法律框架由多部“律”共同构成。

    核心是汉初丞相萧何主持制定的《九章律》,此后不断有新的律法作为补充和细化,譬如叔孙通的《傍章》、高后的《二年律令》、孝武皇帝的《沈命法》、《左官律》、《酎金律》、张汤的《越宫律》、赵禹的《朝律》等等。

    但这些律法并非取代和废除前法,这使得律法进行了不断的迭加和并存,导致了针对同一类罪行,使用不同的律法裁决结果相左。

    譬如“盗窃官物”这一罪行在《盗律》与《厩律》中的处罚就不一致,《盗律》按财物价值量刑,是为一般法,而《厩律》按财物性质量刑,是为特别法。

    然而在司法判决时,并无“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明确原则,官吏可依据自己的理解甚至偏好,选择性地引用律条和“决事比”,最终导致了大量的“同罪异罚”现象。

    大汉历经近四百年,各种律、令、科、比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重复、矛盾或定义模糊之处,卷帙浩繁,相互龃龉,使得官吏难以准确掌握和运用律法,执法混乱不堪,致使冤假错案丛生。

    郭图逐渐明白了天子的心意,眼中的困惑瞬间被一种灼热的光芒取代,呼吸也变得有些急促,激动地看向天子,声音也带着一丝颤抖,道:“国家是欲臣行故司空陈昭公(陈宠)之事乎?”

    孝和皇帝永元六年,他的五世祖郭躬于廷尉任上病逝,接任廷尉一职的是后来的司空陈宠。

    郭躬在世之时曾与陈宠议论,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