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第3/3页)
汉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难自保全,以此犹豫。
邓芝不卑不亢:
“汉、吴二国四州之地,吴侯命世之英,汉丞相亦一时之杰。
“汉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
“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吴侯今若委质于魏,曹丕上则命吴侯入朝为臣,下则请世子入洛为侍,若不从命,必奉辞伐叛。
“若魏攻吴,大汉有机可趁,必顺流东进,如此,则江南之地非复吴侯所有。”
孙权在邓芝晓以利害后,默然良久,最后自绝于魏,与汉连和,遣张温报聘于汉。
其后,汉吴使命往来不绝。
邓芝频频出使东吴。
有一次,孙权跟邓芝说:
“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
邓芝闻之,直言以对:
“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倘若并魏之后,吴侯未深识天命。
“则汉吴之君各茂其德。
“汉吴之臣各尽其忠。
“汉吴之卒各提枹鼓。
“则战争方始耳。”
也就是说,等结盟的汉吴一起灭了曹魏,大汉还是会与吴国一战的。
孙权闻之却也不恼。
反而对这位汉使的直言不讳很是赞赏,言其款诚真挚,不像那些曲意逢迎的虚伪腐儒。
在与丞相书信往来时,孙权毫不吝啬地赞赏邓芝,说『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这位与孙权交情十分不错的大汉镇东,此行的目的,便是去襄阳与孙权沟通东三郡归属之事。
不过现在天色已晚,便在西城脚下一驻,并与诸葛瑾、步骘等吴将见上一面,谈上一谈。
“邓镇东,家父便在此营了。”诸葛恪指了指毗邻汉水的这座大型营盘。
“家父负责南营诸军务,右将军则负责北营。”
右将军便是步骘,诸葛瑾是左将军,在官职上比步骘还要高上一筹。
船只靠近码头。
然而邓芝还未上岸,便忽然察觉到西城似乎有些动静。
片刻后,原本紧闭的城门竟然莫名其妙地打开了。
不多时,一支由五六百人组成的魏军队伍,推着粮车自城门走出,粮车上的葛麻袋子装得鼓鼓囊囊,车轮滚滚而南。
邓芝上岸后便一路向北,最后与这支运送粮草的魏军队伍,在吴军辕门外相遇了。
汉、魏、吴三国之人,在此地相遇,场面竟然还有些和谐,至少没有人喊打喊杀。
邓芝走上前去,伸手摸了一把独轮粮车上的葛麻袋子,很明显就是粟米的手感。
接收军粮的吴军吏士拿着笔墨简牍,清点记录这些粮获。
邓芝环顾一圈魏人的神色,很快便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
魏军科法,围城百日而救不至,不祸及家属。
现在,吴人对西城围而不攻,而申仪则遣人给吴人送粮,双向奔赴了属于是。
邓芝虽然没有见过申仪,但对其人却是有些了解的。
墙头草,大豪强。
给吴军送粮,意思再明显不过。
你我现在相安无事,要是你孙吴能够在这里围一百日,那么我说不定就降了你,又能如何?
至于打仗,能不打肯定不打。
但你吴军真要强攻,你们这些上了岸就软脚的臭鱼烂虾,也未必真有本事攻下我这座坚城。
总之,能拖几日便拖几日。
如此一来,就坐实了赵老将军与邓芝的推测:
——这申仪大概也不知道,下游的上庸与房陵二郡,究竟有没有被东吴夺下。
至于遣人送粮至吴营,除了向吴军示好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向吴军透露,城中粮食足够,让吴军不要打着城中粮草断绝的念头。
邓芝看着二三里外那座城池,开始思考,该如何进入西城,又该如何稳住这位魏兴太守。
须知,这位魏兴太守,就在大约半年多前,在孟达与丞相书信往来不断时,其人就曾主动向曹魏揭发,说孟达有叛魏投汉之心。
结果曹叡不信。
到了司马懿进攻孟达时,其人还率军切断了蜀道,防止大汉援救,与大汉有不小的摩擦。
可以说,其人几乎没有与大汉和解的可能。
但时势如此,大汉还是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