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3章:大国难为【4K】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3章:大国难为【4K】 (第3/3页)

,南方开发程度远超东汉。

    尤其是在宋真宗遣使从福建取占城稻种3万斛,分予江淮、两浙推广之后,南方的粮食革命直接改变了整个华夏的生态。

    一日三餐的普及便是最惊天动地的变化。

    也正是因为这种级别的粮食盈余与过亿人口,才为北宋的城市化与工商业提供了社会基础,否则城市化那就是空中楼阁。

    然而也正是北宋过于城市化了,其他方面没有跟上来,这才酿成惨剧。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魏哲爱权,但他却不想再次导致神州陆沉。

    为此他觉得即便自己的皇权有所限制,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华夏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

    呵呵,爱谁做谁做,他就不奢求了。

    想到这里,魏哲当即唤人取来了这几年的治下粮食产量记录,并且派人去知行书院取来了自刘邦开国之后的历朝粮食产量数据。

    毕竟大臣们的奏折可以巧言修饰,但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即便个别数据失真,可大量的数据终究能反映出一些情况。

    只是不算还好,越算魏哲眉头就皱的越深。

    相比于前汉,由于技术革新如今的粮食产量倒是有一定的提升。

    比如西汉时亩产约1.5石(合今60公斤),汉桓帝时则提升至3斛(约120公斤),增长主因是铁农具普及和牛耕推广,以及天下各地的水利兴修。

    然而即便如此,天下耕地也不过在七亿亩左右,这还是乐观估计。

    若按亩产3斛计,大汉年均粮食总产则约210亿斛

    (一汉斛≈27斤,合今2835万吨)

    看起来好像挺多的,可在庞大的官僚体系面前却又不算什么了。

    首先当前的官吏分五等十八级,俸禄主要以谷物发放:

    比如一等的丞相、太尉等金印紫绶之官,俱是秩万石,一年实发谷物大体在四五千斛上下,偶有波动,其余则以钱货补贴。二等的九卿、太守等官员,则基本秩两千石。

    至于最低五等佐史等基层吏员,每年实发谷物不过96斛罢了,俸禄差距悬殊。

    魏哲大略算了一下历朝历代开支的俸禄,即便把空饷冗余算进去,发现像“明章之治”这种清明鼎盛时期,大汉上下也不过养了约十五万官吏。

    并且还能得一个“府帑充盈”的评价!

    但是在桓帝及先帝时期,上下最多只有十万官吏了,甚至可能更少。

    因为朝廷已经拿不出那么多的粮食供养如此多的脱产官吏了。

    没有俸禄,大量的基层吏员自然不会坐等着饿死,逃窜则成了必然。

    如此则又形成了连锁反应,导致基层权力被地方豪强窃取。

    而豪强士族的掠夺又导致大量农夫无立锥之地,不得不沦为流民,妻离子散,朝堂能收到的粮食则愈发少了。

    如此循环往复,这才酿成了翻天覆地的黄巾之乱!

    当然,相比于黄巾之乱前,魏哲的治下肯定要好很多。

    但就算魏哲如今大兴屯田,导致官方能收上来的粮食上涨不少,可终究没有发生技术革命,粮种也没有显著优化,南方更是没有进一步开发。

    在这种情况下,乐观估计新朝最多恐怕也只能承载二十万脱产官吏。

    就这,还是得在无战争、无灾害,且农业无波动的情况下。

    如果再把军队、皇亲贵胄、士族名门算进去,老百姓的负担就更重了。

    毕竟魏军相比于本朝汉军而言,骑兵的规模可大多了。

    大量马匹的存在,自然使得供养军队的成本大增。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啧啧,这话听起来是挺浪漫的。

    但现实却让人不得不承认,治国是一件极为枯燥且无奈的事情。

    看着面前的数字,魏哲忽然忍不住长叹一声。

    也就是说他能使用的有效官吏只有十五万。

    他对于新朝的设计,必须在这个框架下完成。

    否则再先进的制度,对于当前的大汉百姓来说也只是一枚毒药……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