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名字像,东西也像 (第3/3页)
买的!”
一听高价,吴晖再没有过问。
放下后,林思成又递过来一只。
瞄了一眼,吴晖眼皮一跳:看器型,看包浆,看氧化程度,肯定是宋瓷。
但是这釉色,汝窑的天青釉?
不对!
汝器虽少,但吴晖不是没见过:天青釉的青色要比这个深。
仔细再看:釉色似鹅蛋,白中微泛青,更趋向于青白瓷。
想到这里,吴晖顿了一下,脑海中闪过一道光:宋代青白釉?
这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在后周柴窑、北宋官窑代表的宋代青白瓷系的基础上,结合邢窑、定窑白瓷的烧制工艺,创烧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瓷器釉种,官称影青釉、映青釉,俗称青白釉。
几年前他还看过,故宫有就有这么一只: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
两相一对比,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不得不说,林思成这门路确实广,眼睛也好使,淘的物件一件比一件稀奇,一件比一件少见。
如果给王齐志,他能不能打问到先不提,少说也得打个十次八次眼。
感慨间,吴晖又鉴赏了一下,但突然,他眼睛一突:一直说的都是卵白玉,林思成给他看这种东西做什么?
不可能无缘无故。
再细一琢磨:青白釉、卵白釉、卵白玉……这三种瓷器,名字是不是很像?
但问题是,只是名字像吗?
乍一看,釉色当然不像,至多是相近。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导致这几种呈色的因素,区别并不是很大。
严格来说,宋代青白釉也是白釉瓷,而非青瓷。但给人的视觉直视感,却是青在先,白在后。
这是在还原氛围中的一氧化碳作用下,氧化铁转为二价铁的呈色表现。
霍州瓷白中透微黄,这是氧化氛围中,因为炉温不足,氧化铁转为三价铁,但转的不够充分的呈色表现,不然就会更白。
比如元代青白釉:窑炉内部空气流通充分,形成稳定的氧化气氛,氧化铁稳定的转为三价铁,烧成后的呈色就是这种温润的暖白色。
河津瓷白中透微黄,又转微青,这是氧化转还原氛围中间的过渡色。说直白点:再要转的稍多一点,就是青白釉。
再说直白点,吴晖怀疑的特定的条件,指的就是这四种瓷器用的很可能是同一种烧制工艺。
高温闷烧,人为造成缺氧状态,最终形成青白交融的独特釉色,烧出来的就是宋代青白釉。
半闷烧,达到既缺氧又不缺氧的临界点,烧出来的就是河津瓷:白中透微黄,又转微青。
如果不缺氧,但因为结釉温度极高,炉温却不足,导致铁元素不能完全氧化,烧出来的就是霍州瓷的这种象牙色。
如果氧气够,温度也够,烧出来的就是元代卵白釉。
再排个顺序:高温缺氧,宋代湖田青白釉——高温半缺氧,金代河津卵白玉——半高温富氧,金晚元早霍州象牙白——半高温富氧,元代卵白釉……
这难道不是这种工艺,从宋代到元代,完整的传承和演变链条?
如果问:为什么同样是半高温,霍州窑烧出来的那么脆,元代烧出来的却那么结实?
看那只卵白釉碗就知道:元代不再一昧的追求薄胎,增加了胎的厚度,厚了三倍还有余。
更关键还在于,元代在胎土和釉料中添加了足够多的助溶剂,不需要一千三百度以上的窑温,只需要一千二,就能完全烧结……
一时间,脑海中念头纷飞,吴晖越想,就觉得可能性越大。
当然,只是可能,这玩意眼睛看不出来,也更不可能只靠推测。
好像在猜到他在想什么,林思成递来了一本文件。
吴晖连忙翻开,匆匆一扫:
四种瓷器的基础成份,微观结构、胎土与釉料配方、微量元素溯源、以及工艺痕迹对比实验……等于林思成把该做的,能做的实验分析全做了个遍。
再看对比结果,吴晖就跟冻住了一样:林思成,你是要上天吗?
干了半辈子考古,从来不知道,这几种瓷器,不但名字像,实质也像!
更没想过,用的全是同一种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