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章 虎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7章 虎威 (第2/3页)

次征讨也非常顺利,一路杀的麓川贼首丢盔弃甲,斩首数万。

    但是。

    麓川那破地方,山高林密、纵横交错的断崖、湍急的水流,粮草根本难以供给,朝廷大军每一次都会因为粮草问题而撤退,朝廷大军一撤退,麓川就卷土重来,继续作乱。

    当时五军都督府上书,希望朝廷能够支持他们总动员,因为先前朝廷都是只动用一部分力量,将军们都认为,如果朝廷可以全力支持,他们一定能够平定麓川。

    但这个建议被李显穆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原因则先前就说过,麓川之乱,不在军事强弱,而在于人心。

    无论从大明对外形势上,还是战争的成本上,他都不可能答应对麓川开展一次总动员级别的国战,除非蒙古原地升天,大明未来十年、二十年内没有外来的威胁。

    此番征讨麓川也算是如今这时代的全明星阵容,皆是在第一次麓川之役中立下功劳的侯伯、都督。

    云南方向则以黔国公为主。

    这一次的战争由皇帝朱祁镇所主导,所以用的都是悍将,就是为了尽可能得胜。

    当然,这些人中很多也和李显穆有所联系,毕竟这些镇守在外的将军,在朝中都有靠山,否则光是政治原因都扛不住。

    对朱祁镇的用人,李显穆还是比较认可的,有这些宿将在,怎么也不至于输的过于惨。

    在麓川之役如火如荼时,李显穆的注意力反而放到了北方诸省身上,尤其是辽宁、甘肃等边疆省份,又多番催问北方诸镇的总兵,务必注意鞑靼、瓦剌、亦力把里的动向。

    一旦草原之上,有任何大的变动,立刻上报京城内阁。

    一封封密报在京城与诸边重镇间交换,宛如一张磅礴密集的网,牢牢将诸边化为一堵坚不可摧的长城,这座长城不可砖石垒就,而是用齐心同力、用内阁维系,这是一座“气贯长城”。

    一北一南,北有御蒙古之长城,南有困麓川之縻网,东海有定诸海国之神针,这是李显穆针对大明对外形势,而建造的三座军事网络,精细、精致、有效。

    而此刻。

    大明主动撕开了糜网,手持着刀枪剑戟,要入内和困兽缠斗一番。

    ……

    大明将领的士气是颇为高昂的,第一次麓川之役,有许多大明将领埋骨此地,其中不少上一次牺牲战死的将领儿子也在这一次的军中,怀着报仇雪恨的心思。

    这是一种势,让李显穆也不能忽略的势。

    譬如前右都督方政之子方瑛,他永远都忘不了,那堪称地狱一般的场景。

    一具具将士的尸体,浑身都不满了伤痕,满身满脸都是烧灼之伤,就像是从无间地狱的岩浆之中走出,面目狰狞到了极点,任何人都能够感觉到他们死前所经历的无边痛苦。

    而他的父亲,冲在最前面,最后死无全尸,他立志要为父亲报仇,可第一次麓川之役结束后,朝廷选择了休战。

    内阁首辅亲自按下了麓川的停战符,他只是一个因为父亲战死后论功得到封赏的小小指挥使,连和内阁首辅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更何况这样的朝廷大事呢?

    他愤怒、无奈,郁郁不堪,可又心存幻想,希望有朝一日能披挂上阵。

    他没想到这个机会这么快就来了,陛下亲政,要重启麓川战事,他立刻请命前来,他不懂政治上的轻重缓急,他只知道,他有机会手刃仇人了。

    在军中,方瑛这样的人并不算少。

    再加上大明军队的战力相对还是比麓川叛军的实力强不少,是以,战争一开始,大明军队就取得了节节胜利,斩首颇丰。

    这些战报以八百里加急一封封送回了京城,麓川的明军也乘胜追击,继续深入。

    当这里战报进入京城后,朱祁镇非常高兴,向左右侍者笑道:“正如朕所言,麓川不堪一击,我大明天下无敌,只要出兵,又怎么可能会失败呢?”

    战报同样传到内阁之中,李显穆只看了一眼,就放到了旁边,并未在意,大明如果就连第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