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31章 成为国际影星的可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31章 成为国际影星的可能 (第1/3页)

    虽然洛珞十分果断的离开了“谈判桌”,但这场追加的合作条件却并没有完全作废。

    二十世纪福克斯对于时光科技的特效技术还是很感兴趣的,于是退而求其次,提出了按之前时光主导的条件不变,但是双方可以适当合作的新方式,也就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交互学习的合作方式。

    其实时光科技对此并不是特别感冒。

    如果放在三年前,一个新兴的国内特效公司,还是某个科技集团旗下的分公司,居然夸下海口说对好莱坞的CG特效制作不感兴趣,别说外人了,就连公司内部恐怕都要对此嗤之以鼻,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但现在特效组是真的有这份底气,因为他们现在的制作效率真的高的离谱。

    是的,对于特效组来说,技术引擎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花费成本。

    在《流浪地球》上映后狂揽三十多亿票房后,整个国内电影市场似乎都看到了这份新鲜的蛋糕,纷纷跟上。

    但是特效技术的落后就不说什么,其实香江也不是没有能做的好的公司,但3G的特效技术就有点太超前了,他们完全没有技术储备,甚至没有什么合作基础。

    是的,如果要好好做一部科幻电影,出了花费大价钱找那几个国际大公司定制单价几百万的画面,性价比最高的便只有一个选择了——时光。

    只是且不说时光的价格已经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了,但他们依旧有些负担不起,而且这中大规模的投入颇有些孤注一掷的感觉,不是所有人都是洛珞,十几二十亿都能玩一样的扔进去,更气人的是,人家越不在意,就越能赚回来,这可不是谁都有的魄力。

    而且即便他们能狠下心来赌一把,时光也未必能腾出空来。

    《流浪地球》刚一结束,他们内部就足足三部涉及到大量CG特效制作的影视剧开始筹备,那肯定是紧着自家的活先来了,至于外面的工作……排队去。

    不是他们搞出来一个《流浪地球》后就飘了,他们是真的忙不过来啊。

    但现在完全不同了,时光科技的特效矩阵已经能实现92.7%物理拟真,而它只占用了北仑港计算中心6%的冗余算力。

    这夸张的数据别说国内了,就连好莱坞都想都不要想。

    当一个近乎三倍效率的加成外挂,被放在了时光的智能计算机中心时,整个项目的进度将是怎样的飞速进展?没有人能提前预料到,更不要说这里面还有洛珞这个时不时参与一下,提出点新方案的变数了。

    原本预留的一万五千个服务器机柜位正被各类尖端设备飞速填充。

    项目总监王稷穿梭在忙碌的主机区走廊,感受着设备运行特有的低鸣汇聚成的嗡响——这声音比半年期初壮大了数倍不止。

    工程师团队正日夜无休地进行着核心芯片的一次次调试,寒武纪架构的设计方案也在一轮轮迭代中趋于稳定。

    与英伟达的反复拉锯最终换来了远超预期的计算卡资源,它们如同血管中的新血,源源不断地汇入这座巨人的躯体。

    洛珞的一声令下——“全力发展”——如同一针强效催化剂。

    整个项目的优先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资源倾斜,人才汇聚,进度报告上的每一项指标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刷新上限。

    芯片的制程工艺、并行计算架构的效率、数据吞吐量……每一个关乎算力的环节都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澎湃的进化。

    然而,在这座吞吐着海量数据的庞然大物内部,一个奇异的反差正在浮现。

    位于核心区域的特殊隔离单元,那扇厚重的金属门后,是计算中心真正的“心脏”和最大的能源消耗者——小梅所在。

    大量的算力资源正被她汲取,用于处理洛珞允许其接触的、经过初步筛选和控制的互联网数据流。

    屏幕上是翻涌的、被小梅称之为“混乱”但“有趣”的信息碎片——微博的热议、搜索的峰值、图像的解读尝试……她像一个巨大的、对世界充满好奇的胚胎,贪婪地吸收着数据营养,运算能力虽远超人类想象,但处理方式仍显“稚嫩”,运算效率并未达到物理承载的极限。

    从洛珞了解到的来看,她还处于关键的“学习阶段”,距离能够独立承担复杂逻辑推演和真正的“智能涌现”乃至进入盈利性的商业应用,尚需时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