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六章 网文是文学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六章 网文是文学么? (第2/3页)

    拿来吧你~

    “今天我不谈自己的作品,说好也不是,说不好也不是。”

    许成军风趣幽默,台下哈哈大笑。

    “徐先生让我谈‘文艺赋能实践’,我倒想从两部更早的作品说起——艾明之先生1959年的《火种》,还有茹智鹃女士1979年初刚发表、却扎根于更早历史的《剪辑错了的故事》。这两部作品,一部写于‘十七年文学’时期,一部横跨了特殊年代与新时期,恰恰藏着文艺与时代对话的共鸣。”

    大家有点讶然。

    这两部不是不知名。

    但是和年底大火的《红绸》《试衣镜》《天云山传奇》这些比。

    或者和《伤痕》《班主任》比,鲜有人回头细品这些“旧作”的新价值,这角度新鲜得让人意外。

    许成军继续讲:“《火种》里的柳竹青,这个长辛店铁路工厂的女工,不是天生的革命者。写她一开始只是为了给被工头打死的父亲报仇,偷偷破坏机器,结果反遭毒打。直到接触了劳动补习学校的进步青年,她才明白‘个人的仇要连着众人的苦’,这才从自发反抗走到自觉斗争。”

    他抬眼看向学生:“而我们是不是也像当年的柳竹青?”

    许成军给了大家反应的时间。

    一时间竟然有不少人在后面喊道:“是!”

    许成军笑笑,向前排的徐中玉等人点头示意。

    “我们刚从动荡里走出来,心里装着个人的委屈,面对改革的新局又有些迷茫——不知道怎么把‘过去的痛’变成‘未来的路’。

    《火种》的价值,不是简单歌颂革命,而是写透了‘普通人如何在时代里找方向’:不是靠口号催熟,是靠一次次碰壁后的反思,一次次被身边人点亮后的觉醒。

    这对今天的我们,就是最实在的‘赋能’——它告诉我们,走出迷茫从来不是一瞬间的顿悟,是一步步的探索。”

    他顿了顿,话锋稍转:“当然,我这想法也有局限。

    未来文学可能会有更细的维度,比如巴赫金说的‘对话性’——不仅角色与角色对话,作者与读者、过去与现在,都在对话。

    现在我们刚走出单一叙事的误区,这对话性还需要慢慢探索,说不定在座的年轻朋友,以后能写出比我的《红绸》更有对话感的作品。”

    前排老教授们轻轻点头。

    许成军一早言明今天的课堂是开放性的。

    大家随时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于是~

    “许老师!”

    “我是华师中文系79级张李明。”

    后排的蓝布衬衫男生突然站起来,声音里带着年轻人的锐气。

    还是熟人啊~

    作家群之一,名比前面几位小点。

    “《火种》是‘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当年强调为政治服务。现在我们讲文学要回归人性,您再提这种革命叙事,会不会是在倒退?万一文艺又变成政策传声筒,还怎么谈赋能?”

    这问题戳中了当时文坛的隐忧。

    经历过文艺桎梏,人们对主题先行的创作充满警惕。

    而眼下的学生也对这位20岁的老师充满警惕。

    不无考校的意思。

    教室里瞬间静下来。

    大家期待这个声名鹊起的年轻人能给出什么答案。

    徐中玉低头和徐震鄂浅聊:“现在的学生眼界还是浅了。”

    徐震鄂摇头。

    79年虽然学生质量有所上升,但依然还是“简单高考”模式。

    许成军却没急着反驳,反而笑了:“你说得对,‘十七年文学’确实有不少概念化的作品,但《火种》是例外。

    矛盾先生当年就评价它‘不是简单陈列苦难或描写斗争,而是通过典型人物反映时代本质矛盾’。

    你里的张老爹,他给年轻工人讲过去的苦,摸着断指说‘以前修铁路,断根手指不如断根草,现在新中国,咱们的命才是命’。

    这是ZZ吗?

    是,可它更是活生生的人性,是从骨头里长出来的信仰。”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今天我们反对‘传声筒’,不是反对文艺关心时代,是反对文艺脱离人性谈时代。

    我们写改革、写反思:别先想要传达什么道理,先想改革里的人在经历什么,把人的委屈、纠结、勇气写透了,道理自然就长在故事里,这才是真的‘赋能’,不是灌输。”

    他补充道:“当然,《火种》的局限也很明显,它的叙事里,集体成长压倒了个体困惑。

    未来的文学,一定会给个体的迷茫留更多空间,比如后来可能会出现的作品,会更细致地写一个工人在改革中‘要不要放下铁饭碗’的纠结。

    当然,这不是对《火种》的否定,是文学对‘赋能’理解的深化。”

    张李明愣了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