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一章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7K大章,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一章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7K大章,求月票!) (第1/3页)

    与此同时,回到宾馆的马场公彦,内心远没有他表现出来的那么平静。

    他独自坐在房间里,面前的烟灰缸里已经堆了好几个烟蒂。

    “十三……还是十?”

    他的内心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理智上,按照岩波书店的规矩,能给一个外国新人作家10%的版税,已是破例,是看在丸山昇教授面子和对作品一定程度的认可上。

    这符合商业逻辑,也维护了出版社的权威。

    但许成军那平静却决绝的态度吧.

    他好像还真不着急!

    “姿态越低,他们越看不上你”——许成军似乎深谙此道。

    更重要的是,藤井省三那近乎狂热的翻译笔记,丸山昇亲自打来的越洋电话,以及他在魔都书店亲眼所见的抢购热潮,都在反复提醒他:《红绸》可能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

    他想起了陈元最初那句他当时不以为意的话——“不弱于当前世界主流文学作品”。

    又想起了翻阅藤井译稿时,那些关于叙事时空折迭、人性多维度刻画的分析、对未来世界的预判……

    这可能是在与一个可能成长起来的、具备世界级潜力的文学头脑进行第一次碰撞。

    甚至真的像他说的那样。

    不是他要在日本出版,而是日本文学需要这部作品。

    “岩波文库……”

    马场又点起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到了这本书未来可能占据的位置。

    如果赌对了,这将是岩波书店眼光独到的又一力证,是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如果仅仅因为几个百分点的版税而错过,或者仅仅以“普通优秀作品”的规格对待,未来是否会后悔?

    “优势在我……”

    他脑海里莫名闪过许成军那自信的神态。

    这个年轻人,不是那些渴望得到西方认可而小心翼翼的中国作家,他的底气来自于哪?

    他的作品本身?

    还是以他身后正在苏醒的庞大市场?

    自信吗?

    “百分之十三!”

    马场公彦猛地掐灭了烟,下定了决心。

    这个数字,超越了常规,足以表达极大的诚意和尊重,但又未到顶级作家的标准,保留了出版社的余地。

    第二天,马场公彦再次通过外事部门联系,请求与许成军进行最后一次简短会谈。

    还是在那个会客室,气氛却与初次见面时截然不同。

    马场公彦开门见山,不再绕圈子:“许先生,经过慎重考虑,并基于对《红绸》文学价值与市场潜力的重新评估,我代表岩波书店,正式提出以下条件:日文版版税,定为百分之十三。”

    他紧紧盯着许成军的眼睛,试图捕捉一丝波动。

    这个数字,在当时的日本出版界,尤其是对待外国作家,已是极高的诚意。

    许成军闻言,眉梢微挑,并未像他想的一样露出喜色,反而轻轻笑了笑,语气带着一丝探究:“百分之十三?马场先生,这个数字的浮动,似乎比我预想的要剧烈一些。是藤井君的译稿格外精彩,还是丸山教授的推荐格外有分量?”

    随随意意,松松垮垮。

    但是直指马场心态转变的关键。

    并非完全源于作品本身,而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强烈影响。

    马场公彦面色不变,回应道:“许君,我们评估一部作品,自然会综合考量其文本价值、学术评价以及市场反响。藤井君的译稿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精妙,丸山教授的推荐印证了其学术潜力,而我们在魔都的见闻,则让我们看到了它跨越文化壁垒的可能。百分之十三,是基于所有这些因素,对《红绸》应有地位的确认。”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了几分,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强调:“这并非是对任何外部因素的妥协,而是岩波书店基于专业判断,对一位优秀作家及其杰作表达的尊重。我们认为,《红绸》值得这个价格,也有信心让它获得日本读者的认可。”

    许成军看着马场公彦,对方眼神中的审视已经大部分被一种商业上的决断和尊重所取代。

    他知道,这个条件确实已经达到了他的心理预期,也体现了对方的诚意。

    挣钱嘛!

    不寒蝉~

    “既然如此,”许成军终于点了点头,脸上的笑容真切了几分,“我接受这个条件。希望《红绸》能在日本,找到它的知音。”

    他没有说感谢,而是用了希望,将双方置于平等的合作者位置。

    马场公彦心中松了口气,同时也再次确认了这个年轻人的不简单。

    他伸出手:“合作愉快,许先生。期待《红绸》在东瀛绽放光彩。”

    “合作愉快。”许成军与他握手,这一次,力道沉稳。

    谈判尘埃落定。

    一场围绕版税的心理博弈,最终以对创作者尊严和作品价值的高度认可告终。

    那未被说出口的百分之十五,或许是一个更高的目标,但此刻的百分之十三,已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出海路上,一块沉甸甸的、标志性的界碑。

    藤井省三得知最终条件后,激动得几乎跳起来,对许成军的崇拜更是达到了顶点:“看到了吗!许君!这就是实力!连马场总编都不得不低头!”

    马场顿了顿,提出了一个更进一步的邀请:“此外,我们了解到,明年一月三日,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将组织一个‘中国文化工作者代表团’访日,进行为期三周的交流活动。岩波书店作为协办方之一,拥有一个特别推荐名额。我们诚挚地邀请许成军先生作为中国青年作家的杰出代表参加此次访日交流。届时,不仅可以与日本文学界、出版界深入交流,《红绸》日文版的宣传推广工作也可以顺势展开。不知许先生意下如何?”

    这个理由合情合理,既符合当时中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又能为《红绸》在日本的落地提供绝佳平台。

    藤井省三在一旁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他强忍着兴奋,看向许成军的目光充满了崇拜与期待。

    这些天他不眠不休的疯狂工作得到了最高级别的认可,他坚信,自己赌对了!

    许成军就是中国的文曲星下凡!

    而他能作为这颗文曲星作品的译者,哪怕只是署个名,也足以让他在日本学界崭露头角,青史留名!

    许成军面对马场公彦正式而热情的邀请,以及藤井那几乎要燃烧起来的目光,沉吟片刻。

    赴日交流?

    走呗~

    挣钱的伙计能错过嘛~

    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感谢马场先生的盛情邀请和岩波书店的看重。我认为,这对于促进中日文学交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个人原则上同意参加。具体事宜,还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马场公彦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充满期待的笑容。

    这次魔都之行,收获远超预期。

    一场由一部引发的文学涟漪,正悄然扩散至更广阔的海洋。

    而藤井省三,则紧紧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