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一章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7K大章,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六十一章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7K大章,求月票!) (第3/3页)

的场面,反而带着温和的笑容,静静地听了一会儿大家的争论和赞叹。

    过了几分钟,他才抬手,示意大家稍微安静。

    “好了,同学们,静一静。看到大家这么热情,我很高兴,也很感激。”他的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看来,《希望的信匣子》已经搭着《收获》这趟车,先我一步,抵达你们心里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

    “谢谢你们的喜欢,谢谢你们的眼泪,也谢谢你们为黄思源、李长存、刘大牛,还有小希望付出的真挚情感。能打动你们,是一个作者最大的幸福。”

    “至于写法,”

    他继续道,回答着刚才学生的问题,“叫什么并不重要。科幻、奇幻,都只是外壳。重要的是故事的内核是否真实,情感是否真挚。我想写的,是跨越时空的守望,是牺牲与传承,是那份植根于我们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那个信匣子,它可以是任何东西,它承载的是记忆,是承诺,是未曾熄灭的希望。”

    他拿起一支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苍劲有力的四个字:希望不灭。

    许成军的声音不高,却像投入静湖的石子,在每个学生心里漾开圈圈涟漪。

    “同学们,”

    他目光沉静地扫过全场,“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往昔,还是在百业待兴的今朝,‘希望’从来不是虚无的口号,它是暗夜里的火种,是绝境中不灭的星光,是我们民族血脉里最坚韧的传承。”

    他停顿片刻,让话语的力量沉淀下去。

    “请大家记住今天这份因文字而生的感动,更要记住,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每一寸安宁都浸透着牺牲。今天的和平天空,是无数个‘黄思源’、‘李长存’、‘刘大牛’……是他们用炽热的青春与宝贵的生命,为我们托举起来的。”

    教室里落针可闻,年轻的胸膛里却心潮澎湃。

    先前因故事而激荡的情绪,此刻沉淀为一种更深沉的思索;望向讲台的目光里,激动的光芒化为了由衷的敬意。

    许成军来到这个年代从来没停止过种种子。

    或许,一粒名为“理想”的种子,已悄然落进了这片沃土。

    这,或许就是文学真正的力量。

    它不张扬,却能在人心中筑起最坚固的堡垒。

    它不喧哗,却能在时代中发出最振聋发聩的声音。

    当挫折来临,当挑战当前,当身陷绝境,它总会以其独有的方式,唤醒沉默的力量,激励更多的人——

    站出来。

    走下去。

    他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年轻而真挚的面庞,声音温和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同学们,让我们不负先辈,不负时代——”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许成军的话语在安静的教室里回荡。

    当“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这熟悉又陌生的口号被如此真切、如此充满情感地呼喊出来时,教室里的寂静被打破了。

    那不是喧闹,而是一种更深沉的、由内而外迸发的力量。

    今天来旁听的计算机系的陆启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之前从质疑许成军到后来被他的文学素养所打动,经常来旁听许成军的一些课,今天或许有些不一样的意义。

    他未来是微软的副总裁。

    但,现在肯定还不是。

    没有掌声,也没有欢呼。

    但一种无形的、炽热的气流在教室里奔涌。

    你能从那一双双骤然明亮的眼睛里看到它,从那一张张摒息凝神的年轻面孔上感受到它。

    先前因情节而波动的情感,此刻被引导、被升华,凝聚成一种更为坚实的东西——那是一种明确了方向的激情,一种找到了根基的理想。

    学生们开始默默地、郑重地收拾起桌上的书本和笔记,动作比平时慢了许多,仿佛在完成一个庄严的仪式。

    没有人急着离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共享了某种重要秘密后的沉静与激动。

    几个学生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与自己心中同样的火焰。

    他们低声交流的不再仅仅是情节,而是“我们该做些什么”、“以后要成为怎样的人”。

    许成军站在讲台边,看着这一幕。

    他知道,文学的种子已经落下,而家国的情怀,正如春雨般,无声地渗入这片等待萌发的沃土。

    因为一篇,更因为这一席话,或许在许多学生的人生中,刻下了一道或许将影响他们一生的印记。

    黑板上那四个苍劲的大字——“希望不灭”,仿佛也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要走了?”

    收拾东西的学生微微一愣。

    许成军适时地将话题拉回:“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暂时把‘信匣子’收一收,让我们穿越回九百多年前,继续去看看那位在人生困境中,如何用文字开辟出新天地的苏东坡先生?看看他的‘希望’,又是以何种方式,在黄州的江边月色下,熠熠生辉的?”

    哦对,还没下课~

    学生们会意地笑了,纷纷将《收获》杂志小心地收进书包,重新摊开了《中国文学史》教材和笔记。

    课堂秩序恢复了。

    许成军从容不迫、真诚回应读者热情的形象,也更深地刻印在了每个学生的心中。

    这堂文学史课,因为一篇刚刚面世便引起轰动的作品,而变得格外不同。

    ——

    “……当我们站在新千年的门槛上回望二十世纪末的中国文坛,许成军先生及其代表作《希望的信匣子》,无疑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坐标。对于我,一个在七十年代代末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而言,许成军不仅仅是一个写在文学史教材上的名字,更是一种鲜活的、曾在校园里引发巨大共鸣的精神存在。

    若以专业的眼光重新审视,《希望的信匣子》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叙事范式上的“嫁接”与“超越”。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许成军创作的“预流”性(借用陈寅恪先生语)。他在八十、九十年代的创作,精准地捕捉并回应了社会转型期一代人的精神渴求:在物质开始丰富、价值观念趋于多元的时代,如何安放我们的历史情感?如何确立个人的精神坐标?《希望的信匣子》给出的答案是——在历史的回响中寻找力量,在责任的承当中确立自我。他通过希望这个角色,以及课堂上那句振聋发聩的“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完成的不仅是一个故事的讲述,更是一代青年精神世界的寻根与奠基。

    于我个人而言,许成军的作品,尤其是《希望的信匣子》,是启蒙之书。它让我懂得,优秀的文学,既能贴着大地行走,深刻地反映现实与历史;也能仰望星空,以其独特的美学形式,照亮人心,凝聚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底气。在世纪之交的纷繁语境中,他的写作,无疑为“文学应何为”提供了一个厚重而光辉的范例。”

    ——摘自《世纪回眸:九十年代文学场域中的启蒙者》,2000年,某文学评论期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