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山头(今天1.2W字,求月票不过分吧~) (第2/3页)
里有活,同事们自然待见你。遇事莫慌,多想想,实在难决断,就问你二哥。
听说上海花样多,吃的用的,别太省着。你哥有稿费,该花就花,吃饱穿暖最要紧。家里一切都好,我跟你爹身体硬朗,勿念。就是你爹……他嘴上不说,每天吃过晚饭,总爱搬个小凳坐在门口,朝着东边(上海方向)望一会儿,烟抽得比平时多。
想家了,就写信回来,拉拉家常也好。纸短情长,望你一切安好,安心工作,抽空学习。
母:秀兰
父亲在信纸最下方,挤了一行小字。
晓梅:独立在外,凡事三思。家中勿忧,专心前程。另,汇款单随信附上,五十元,贴补用度,切莫推辞。
父字”
看着母亲那熟悉的、充满烟火气的唠叨,尤其是父亲那句“朝着东边望”和偷偷汇来的、对他们家来说不算小数目、几乎是他大半个月工资的五十元钱,许晓梅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再也忍不住,啪嗒啪嗒掉在信纸上。
她把头埋进臂弯里,趴在铺着白色桌布的餐桌上,小声地呜咽起来。
离家的委屈,节日的孤单,对父母深沉而笨拙的爱的感知,在这一刻终于决堤。
许成军没有劝阻,只是默默地坐着,轻轻拍着她的背,任由她发泄情绪。
过了一会儿,呜咽声渐歇,许晓梅抬起泪眼朦胧的脸,有些不好意思地擦了擦眼睛,又拿起哥哥那封信看。
许成军那封,母亲叮嘱得多是“学业为重,劳逸结合”、“与师长同学和睦”,而父亲的话则更简练,也更深沉:
“成军吾儿:
信收悉。
复旦乃学术殿堂,朱先生学养深厚,望你珍惜机遇,潜心向学,莫负韶华。治学如做人,需严谨,亦需开阔。你志在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路阻且长,望你持守本心,砥砺前行。
家中诸事顺遂,勿念。你母亲气管炎入冬后稍有反复,已按方服药,无大碍,不必担心。你兄建军前日来信,言及南边局势渐稳,他一切安好,嘱我转告你们兄妹安心。
晓梅年幼,初次离家,你既为兄长,又同在沪上,需多加看顾,引导其独立,亦给予温暖。遇事你二人多商议。
前路漫漫,望你步伐坚定,眼界宽广。书不尽意,望自珍重。
父:志国
母亲在末尾添了一句:儿啊,按时吃饭,夜里写东西别太晚。钱不够了就跟家里说。
许晓梅看完,心里更是酸涩又温暖。
她吸了吸鼻子,努力挺直腰板。
“不行的话,我跟刘主任说一声,你请几天假,先回家待段时间?”
“我才不要!”许晓梅立刻摇头,带着浓重的鼻音,语气却异常坚定,“刚来就回去,像什么话?我不能让别人看笑话,更不能让爹娘觉得我离不开家~”
她用手背用力抹了下眼睛,“我还得做未来的大设计师呢!”
许成军被她这带着哭腔却豪情万丈的话逗笑了,揶揄道:“谁家设计师哭哭啼啼的?”
“诶呀,哥!”
许晓梅不好意思地嗔怪,脸上还挂着泪珠,却终于破涕为笑,情绪明显好转了许多。
父母的爱和关怀对游子来说就像一剂强心针,让她知道无论走多远,家永远是她的后盾。
许成军脑子里又浮现出买房的念头。
等以后父母退休了,随时能来是吧~
许成军看着她重新亮起来的眼睛,放下心来,转而说道:“对了,有件事跟你说一下。后天,我可能要跟学校的交流团去一趟日本,具体待几天还没完全定下来,这段时间你照顾好自己。”
“日本?”
许晓梅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眼睛瞪大了,充满了惊奇和希冀,“哥,你要去日本?日本……会是什么样的啊?”
许成军看着她好奇的模样,想了想,用符合这个年代普遍认知的语言描述道:“听说啊,那边现在电子东西很厉害,满大街的小汽车,电视机、录音机什么的也很普及。高楼很多,街上的人都穿得跟我们不太一样,据说节奏很快。他们那边保留了不少我们唐代传过去的建筑和文化影子,但又融合了很多西洋的东西。东京是个超级大的都市,比上海还要……热闹和现代化一些。总之,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有很多值得我们观察和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在技术、设计和城市管理方面。”
他顿了顿,看着妹妹向往的眼神,笑道:“具体什么样,等我回来再详细跟你说。你也好好努力,将来有机会,自己出去亲眼看看。哥给你带礼物,想要什么?”
“我……我也不知道,”许晓梅还沉浸在哥哥描述的图景里,喃喃道,“反正,肯定是跟服装设计、好看的东西有关的!”
“行,包在我身上。”许成军笑着应承。
窗外的上海夜色渐深,霓虹闪烁。
餐厅里灯火通明,刀叉轻响,混杂着细语。
在这个八十年代的第一个元旦夜,至少许晓梅的心,因为远方的家书,被温情和期待填得满满的。
元旦后。
许成军和师兄们一起来到朱老家中,与朱老和师兄弟们小聚。
黄霖一听他有机会去日本打趣道:“好你个成军,师兄这么多年都出不成一次公差,你这读研就去上了~”
朱邦薇撇嘴:“可惜师兄写不出来好作品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