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五章 开了先河(1.1w,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五章 开了先河(1.1w,求月票) (第1/3页)

    就在许成军刚到京城时。

    《希望》引得文坛风云再起。

    一月四日,《文学评论》出刊。

    一篇题为《时空对话体:未来叙事与时代精神的双向奔赴》的评论文章,在文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作为国内文学理论界的权威之一,文章作者程远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视野著称。

    在反复研读《希望的信匣子》并与学界同仁几番探讨后,他写下了这篇重量级评论,并顺利刊登在最具分量的《文学评论》上。

    程远在文章中,以极大的热情和详实的文本分析,阐述了许成军在《希望的信匣子》中所构建的“未来来信”与“当下回信”交织的叙事结构,认为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时空对话体”创举。

    “《希望的信匣子》彻底打破了线性叙事的窠臼,也超越了传统书信体的框架。它并非简单的时空交错,而是构建了一个‘未来’与‘现在’能够相互审视、相互诘问、甚至相互滋养的对话场域。这种‘时空对话体’,是叙事学上一次大胆而成功的探险。

    在文本中,‘未来’不再是虚无的想象,而是以具体、鲜活的细节,如‘个体户的兴盛’、‘计算机进入家庭’介入‘现在’。

    ‘现在’也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以自身的困惑、挣扎与希望去回应‘未来’。

    这种双向奔赴的叙事,使得文本内部充满了巨大的张力,它不再是作者单向度的言说,而是开启了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直接对话。

    尤为可贵的是,许成军凭借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将这种看似科幻的设定,落入了中国社会变革最坚实的土壤里。

    那些关于市场活力、技术变革、个体价值觉醒的‘未来预言’,与主人公在现实困境中的抉择形成了深刻的互文。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更是对‘改革春潮’这一时代精神最敏锐、最艺术化的捕捉与表达。《希望的信匣子》因此超越了文学本身,成为一部记录民族心史、折射时代脉搏的‘启示录’。”

    程远教授的这篇煌煌万言书,从叙事学、接受美学和社会历史批评等多个维度,论证了《希望的信匣子》的独创性与文学史价值。

    文章最后,他将这部作品誉为“为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开辟了新航道的一座灯塔”,其推崇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与赞誉相伴的,是同样猛烈的抨击。

    许成军过于超前的叙事技巧和未来主义的视角,也触动了文学界最敏感的神经。

    一些保守派作家和评论家对此的批判尤为激烈。

    知名评论家郑守仁在《文艺争鸣》上撰文,直言这是“形式主义的奇技淫巧,背离了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生活、塑造典型人物的根本任务”。他认为,这种“虚幻的未来臆想”消解了文学的严肃性,使得作品“根基虚浮,充满了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

    老作家马向东风更是发表公开批评,痛心疾首地指出:“文学的责任在于深耕脚下的土地,而非仰望虚无的天空。许成军同志有才情,但走错了路,这种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的‘花架子’,是对革命文学传统的背叛!”

    这些尖锐的批评声音,与程远等人的高度赞誉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在文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文学边界与未来”的广泛论战。

    但恰恰是这种巨大的争议,混合着作品本身引发的轰动,将许成军的名声推向了新的高峰。

    读者们怀着巨大的好奇,想要一睹这部能同时让权威学者击节赞叹、让守旧派元老拍案大骂的作品究竟是何模样。

    《希望的信匣子》在《收获》发表后,迅速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甚至连带着他之前的作品《红绸》也迎来了新一轮的销售热潮,销量持续看涨。

    在沸沸扬扬的议论中,许多好事者和锐评人开始认为,相较于《红绸》的深沉厚重,《希望的信匣子》以其前所未有的叙事实验和强烈的未来关怀,更能体现许成军所倡导的“新现实主义”的内核。

    许成军:我什么时候倡导的?

    即不仅要深刻地反映现实,更要勇敢地介入现实、甚至预言现实发展的多种可能。它不再只是记录时代,更试图与时代对话,为未来锚定方向。

    一时间,无论是赞誉、质疑还是批判,所有声音都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让许成军这个名字,以及他的《希望的信匣子》,成为了当年文坛最耀眼也最无法忽视的现象。

    一如《伤痕》的出现。

    只是一个看向过去,一个看向未来。

    ——

    当巴琻在许成军的随护下走出车厢,月台上一位身着中山装、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便笑着迎了上来,他身后或许还跟着一两位作协的普通工作人员。

    “巴老,一路辛苦!”林琳热情地伸出手,随即目光自然地落到一旁的许成军身上。

    巴琻笑着为双方介绍:“这位就是林琳同志,我们此行的‘大管家’。林琳,这就是我跟你提过的,许成军同志。”

    林琳立刻向许成军伸出手,眼神中带着了然与欢迎:“成军同志,欢迎加入!你的作品现在反响很大,岩波那边可是点名要见你。年轻人,了不起啊!”

    林琳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带着官面身份。

    最关键的是他还有着作家、诗人的身份,是交流团此行的秘书长,全权负责一些事务性工作。

    林琳热情地与许成军握手,说了几句“年轻有为”的场面话,但那双带着笑意的眼睛里,一闪而过的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与……

    或许可以称之为体制内人对年轻人习惯性的、带有优越感的掂量。

    许成军对这种目光太熟悉了。

    前世在体制内,他见过太多。

    这不是恶意,甚至某种程度上,他们非常清楚你的价值。

    但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老传统”:见面先压一压,掂掂你的斤两。

    压住了,往后便是听话的“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