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47.大倒苦水,二姐对比,盛宴接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47.大倒苦水,二姐对比,盛宴接风 (第2/3页)

动手!

    还有个小王,懒得出蛆!轮到他挑水、劈柴、烧炕,推三阻四,要么就做得一塌糊涂,炕烧得半温不凉,冻得我们半夜爬起来重新弄!

    我说他几句,他还翻白眼,骂我多管闲事!这种人,真真叫气煞人!跟他们挤在一个炕上,闻着那汗臭脚臭味,听着那呼噜磨牙声,简直折寿!

    我真是一天都待不下去了!不晓得啥时候才是个头啊!”

    他重重地叹了口气,颓然地低下头,仿佛被那无形的重担彻底压垮。

    这番绘声绘色、饱含血泪的控诉,在昏黄灯光和邻里围观下,效果倍增。

    张秀英听得心如刀绞,刚刚止住的泪水又汹涌而出,紧紧抓着儿子的手,嘴唇哆嗦着,除了重复“作孽啊……作孽……”,再也说不出别的话。

    阳永康蹲回墙角,闷头又卷起一支烟,劣质烟草的烟雾更浓了,将他紧锁的愁容笼罩其中,那佝偻的背似乎更弯了。

    邻居们的神情也复杂起来。

    客堂间的陈家姆妈听得尤其专注,眼圈也跟着红了,撩起蓝布围裙的一角悄悄抹泪。

    她家也有两个孩子在外地插队,阳光耀的话像一把钩子,精准地勾起了她心底深埋的担忧和牵挂。

    那份感同身受的愁绪让她忍不住低声叹息:“作孽啊……都是作孽……孩子们在外头吃苦受罪,当爹娘的心里跟油煎一样……”

    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

    冯师母则微微蹙着眉头,她阅历更深,听出了阳光耀话里过分的怨气和自我中心,以及某些细节可能的夸张。

    但看着张秀英悲痛欲绝的样子,再看看阳光耀那副被生活磋磨得不成人形的模样,她终究没说什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何彩云依旧倚在自家门框上,目光却更多地瞟向天井石板上那两个巨大的包裹,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和好奇,对阳光耀的诉苦似乎并不太感兴趣。

    阳光明一直站在稍远的地方,背靠着冰冷的砖墙。

    他看着母亲伤心流泪,看着父亲沉默如山的愁苦,听着二哥那带着明显表演性质的将苦难无限放大的诉苦,心里像堵了一团湿透的烂棉絮,闷得难受。

    他理解二哥的苦,但更心疼父母的伤心,也隐隐觉得二哥的讲述里,少了点什么重要的东西。

    他必须打断这沉浸在无边苦难氛围里的对话,把话题引向更实际、也更能宽慰父母的方向。

    他走上前一步,声音不大,却清晰地插入了二哥尚未平息的声浪里:

    “二哥,二姐在那边怎么样?她还好吗?信里她总说好,什么都好,可我们心里总是不踏实。”

    他特意强调了“总说好”和“不踏实”。

    提到妹妹阳香梅,阳光耀的情绪像被按了暂停键,稍微平复了一些。

    他抹了把有些发烫的脸颊,语气变得相对客观了一些,少了些控诉的激烈:“香梅……她比我强。”

    他很是坦然的承认这一点,语气里带着点不情愿的佩服,“她们女知青分的活,比我们男的轻省些。开头她也吃不消,累得够呛,晚上偷偷哭过鼻子。但这丫头……”

    他顿了顿,“能吃苦,性子也韧,不像我……她熬过来了,也习惯了。”

    他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自嘲,“这点上,我不如她。这种苦日子,我是死活习惯不了。香梅她……人缘也好,不像我,跟谁都处不来。”

    他的语气里带着点落寞和难以言说的隔阂。

    “她跟知青点的人处得来,跟屯子里那些大娘大婶也处得好。”

    阳光耀继续说着,声音平缓了些,“像王大娘,人挺好,手把手教她点灶坑、烧炕、认野菜,还教她腌咸菜。

    她还在屋后自己开了块小菜地,种了点茄子、豆角啥的,长得还挺好。这点本事,我也学不来,也不想学。合不来就是合不来,强求也没用。”

    他最后一句,又带上了点固执的怨气。

    邻居们听到这里,神情缓和了不少。冯师母赞许地点点头:“香梅这姑娘,从小看着就文静懂事,性子好,能吃苦。是个好孩子。”

    她看向阳光耀,补充道,“耀耀,你知道想着家里人,千里迢迢带回来这么多东西,也是个有心的好孩子。一路背回来,不容易!”

    陈家姆妈也附和着:“是啊是啊,带了这么多山货回来,都是好东西!你们那地方虽然苦,东西倒是实在!这下你爸妈能好好给你补补了!”

    这话正好搔到了阳光耀此刻最需要的痒处——存在感和功劳感。

    他脸上的落寞和怨气瞬间被一种急于展示的急切取代。

    他立刻挺直了腰板,指着天井里那两个大包裹,声音也扬了起来,带着明显的炫耀:

    “那是!再苦再累,也不能忘了家里!爹妈养我这么大,我在那穷地方,有点好东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往家里划拉!你们看看!”

    他像是注入了新的活力,几步走到包裹旁,动作麻利地解开旅行袋的带子,又用力扯开土布提包捆扎的麻绳。

    一股混杂着干菌菇的浓郁土腥气、坚果的油脂香和风干鱼特有的咸腥味瞬间弥漫开来,冲淡了天井里潮湿的空气。

    “喏!”

    他率先从帆布旅行袋里掏出一大包用厚牛皮纸包着、捆扎得结实的东西,“上好的黑木耳!肉厚!晒得干透透的!炖汤炒菜放一点,鲜得能掉眉毛!”

    他又从袋子里翻出另一包,“这是榛蘑!野生的!比菜场卖的香多了!”

    接着是土布提包,他掏出一个沉甸甸的布袋子,“松子!野山核桃!都是好东西!费老大劲从林场老职工那里淘换来的!补脑子!”

    最后,他小心翼翼地从提包最底下抽出两条用旧报纸裹了好几层、细长的东西,解开一层,露出里面风干得硬邦邦、鳞片闪着微光的鱼。

    “两条风干的细鳞鱼!松花江里捞的!稀罕物!给爸妈尝尝东北的河鲜!炖汤,鲜掉舌头!”

    他还不忘补充,“哦,还有,队里分的黄豆,自家炒的香瓜子……都塞在里面了!满满两大包!死沉死沉的,一路背回来,肩膀都勒出红印子了!”

    他如数家珍,语气里充满了邀功的意味。

    他要让所有人,尤其是邻居们,都清清楚楚地看到,他阳光耀不是空手回来白吃白喝的,他给家里带了沉甸甸的、实实在在的“心意”,足以堵住任何可能的闲言碎语。

    阳光明站在一旁,平静地看着二哥略显亢奋的展示。

    等阳光耀显摆得差不多了,把几样主要山货都摊开在石板上,吸引了邻居们好奇的目光后,阳光明才开口,声音平稳地问道:

    “二哥,这么多东西,哪些是二姐托你带的?哪些是你自己准备的?我记得二姐上次信里说,她也准备了一些土特产,想让你一并带回来。”

    他记得二姐阳香梅在信里明确提过要往回带特产,而且语气很期待。

    阳光耀的动作明显顿了一下,翻找的手停在半空,眼神有些闪烁,避开了阳光明平静的目光。

    他含糊地摆摆手,语气带着点刻意的轻松:“哎呀,分那么清干啥!都是我们兄妹俩的心意!一家人还分你的我的?香梅那份……呃,肯定也在里头呢!东西混在一起了,我也记不清哪样具体是谁的。”

    他迅速地把话题岔开,弯腰拿起那包黑木耳,塞到张秀英手里,“姆妈,这个你收好,放干燥地方,千万别受潮!炖老母鸡汤放一把,最滋补了!”

    阳光明没再追问,只是目光在二哥脸上停留了一瞬,心中了然。二姐那份心意,大概是被二哥的“功劳簿”无声无息地吞没了。

    张秀英捧着那包沉甸甸、散发着浓郁气息的黑木耳,看着地上摊开的各色山货,再看看儿子虽然疲惫却带着点“衣锦还乡”般神气的脸,脸上终于露出了自儿子进门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带着欣慰的笑容。

    尽管那笑容里还清晰地印着未干的泪痕,嘴角却努力地向上弯着。

    “好,好,都是好东西!耀耀有心了……”她喃喃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粗糙的牛皮纸包装。

    天色彻底暗沉下来,弄堂里各家各户的灯光显得更加明亮,饭菜的香气也开始在狭窄的空间里交织弥漫,勾得人饥肠辘辘。

    “好了好了,人回来就好,东西也带回来了,都是好孩子!”陈阿婆适时地开口,打破了因阳光耀展示而略显凝滞的气氛,“秀英,快别光顾着说话了,耀耀一路辛苦,火车上肯定没吃好,赶紧给孩子弄点热乎的吃吃!让孩子暖暖胃!”

    “对对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