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66.李桂花的感动.拿下工作名额.再起争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66.李桂花的感动.拿下工作名额.再起争执 (第1/3页)

    弄堂里,昏黄的路灯投下几团模糊的光晕,落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

    暮色沉沉地压下来,将石库门的天井捂得严严实实。

    阳家一行人拖着灌了铅似的脚步,鱼贯跨进自家的石库门门槛。连续几天的奔波劳碌,加上情绪像过山车般起伏跌宕,榨干了每个人的最后一丝力气。

    疲惫像一层厚重的灰尘,覆盖在每个人的脸上、肩上、脚步里。连天井里那棵夹竹桃的叶子,都仿佛在暮色中耷拉得更低了些。

    李桂花怀里紧紧抱着熟睡的壮壮。孩子的小脸蛋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宁静、饱满,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出两小片扇形的阴影。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梦乡里,小小的胸膛随着均匀的呼吸微微起伏。

    晚饭是再简单不过的菜泡饭。

    冷饭倒进锅里,加水烧开,撒一把切碎的青菜叶子,再点上几滴宝贵的菜籽油。

    唯一能称得上荤腥的,是李桂花狠心切进去的一小撮咸肉丁。

    饭菜的热气在狭小逼仄的客堂间里氤氲升腾,带着米粒的微甜和青菜的清气,却也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沉重。

    谁也没有多余的力气和心情说话。

    一家人围坐在那张用了不知多少年的旧木桌旁,只听得见碗筷轻微的碰撞声,以及偶尔吸溜泡饭的声音。

    昏黄的灯泡悬在头顶,光线吝啬地照亮桌面一小圈,每个人的脸都半隐在阴影里,咀嚼的动作显得缓慢而机械。

    饭后,李桂花和阳香兰手脚麻利地收拾起碗筷锅灶。

    哗哗的自来水冲刷着油污,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小小的空间很快恢复了表面的秩序,锅碗瓢盆各归其位。

    只是,那份沉甸甸的压力,依旧像一块吸饱了水的旧棉絮,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口,塞满了这间不大的屋子。

    “都过来坐坐。”

    阳永康的声音不高,甚至带着明显的沙哑和疲惫。

    大家聚拢过来,小小的空间顿时显得拥挤不堪。

    张秀英挨着那个磨得油亮、边角包着铜皮的五斗橱坐下,身体微微倚靠着橱身。她脸色苍白,眼窝深陷,是心力交瘁后褪尽了血色的模样,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

    阳光明搬了个小板凳,紧挨着母亲坐下,身形挺拔。

    阳光辉则靠墙站着,高大壮实的身躯微微佝偻着,似乎想把自己缩进墙壁的阴影里,粗糙的大手无意识地互相搓着。

    李桂花小心翼翼地把熟睡的壮壮抱进亭子间的床上,仔细掖好被角,轻轻掩上那扇薄薄的木板门,才转身回到小厅,紧挨着丈夫阳光辉坐在硬板床的床沿。

    阳香兰抱着刚满月不久、裹在襁褓里的阿毛,坐在屋里唯一一张旧藤椅上,藤条早已发黑,有些地方用细麻绳勉强缠着。

    红红小小的身子紧紧依偎在母亲腿边,一只小手牢牢抓着阳香兰的裤腿,大眼睛里还残留着白天经历的懵懂不安,怯生生地打量着昏暗灯光下的大人们。

    那只昏黄的灯泡孤零零地悬在屋子中央,吝啬地洒下暗淡的光线,将每个人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扭曲地投在斑驳泛黄的墙壁上。

    阳永康的目光缓缓扫过家人那一张张写满疲惫的脸。

    最后,他的视线落在李桂花身上,没有任何铺垫,开门见山,声音低沉而沉稳,每个字都像小石子落在青石板上:

    “桂花想买下王家那个转让的工作名额,这事,是家里的大事。”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让这句话的分量沉下去,然后视线转向大儿子,“光辉,你来说说,你自己能拿出多少钱?这些年,总该有些积蓄。”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阳光辉身上,仿佛聚光灯打在他黝黑粗糙的脸上。

    他黝黑的脸庞立刻泛起窘迫的红晕,一直蔓延到耳根。

    他下意识地搓着那双因常年重体力劳动而显得异常粗大、指关节突出变形的大手,仿佛那双手能给他带来一点勇气。

    他不敢直视父亲那双锐利、仿佛能看透人心的眼睛,目光躲闪着,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声音干涩发紧:

    “爸……我……我那点工资,您也知道。这些年,省吃俭用,也就……也就攒下了三百多块。”

    他的声音越说越低,几乎成了嗫嚅,“这钱……还得留点应急的,我……我能拿出三百块。另外等明天上了班,我跟要好的工友张张嘴,应该也能借一点。”

    三百块!

    在这个普通二级工月工资不过四十块的年代,省下三百多块钱,意味着无数个勒紧裤腰带的日子——舍不得买新衣,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烟瘾犯了也只能强忍着。

    真的不算少了!

    阳光辉却感到很惭愧,报完这个数字,头垂得更低了,宽阔的肩膀也塌了下去,仿佛这不是一笔积蓄,而是他为自己的“无能”缴纳的罚金。

    李桂花立刻接口,语气带着一种急切的盘算和不容错失的焦灼:

    “我回娘家张张口,多了不敢想,借一百块,应该……应该还能借到。”

    她飞快地瞟了一眼公婆的脸色,捕捉着任何一丝细微的变化,又赶紧补充道,声音刻意放低了些,带着示弱的意味,“要是没大的出入,这样就能凑上四百块。剩下的四百……”

    她顿了顿,喉头滚动了一下,声音更低了下去,带着一种近乎恳求的无力感,“我们小两口,实在是无能为力了,恐怕……还得靠家里帮衬一把。”

    四百块的缺口,像一个巨大的冰冷的秤砣,骤然砸进了这间小小的前楼。

    空气仿佛凝固了。

    阳香兰抱着阿毛的手臂下意识地紧了紧,襁褓里的孩子似乎感受到了母亲身体瞬间的紧绷,不舒服地扭动了一下,发出细微的哼唧声。

    阳香兰赶紧轻拍着孩子的后背,目光转向李桂花,脸上带着真诚的歉意和深深的无力感:

    “嫂子,这次工作名额转让,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打心眼里支持你买下来。家里有这么大的事,我这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一点忙都帮不上。”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像是嚼碎了黄连:

    “家里是婆婆当家,建军在的时候,他这些年挣的工资,一分不少都交到婆婆手里。我身上……”

    她苦笑了一下,带着点自嘲,“连十块钱都拿不出来。”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沉默的众人,带着一丝渺茫的几乎不敢抱希望的试探,“建军那一次性抚恤金,答应由我保管的那一半,要是能尽快拿到手,凑不齐的这一部分,我肯定愿意借给嫂子!就是……不知道时间上还来不来得及?”

    阳香兰的话,像投入平静却暗流汹涌的水潭里的一颗石子,瞬间激起了涟漪。

    李桂花的心脏猛地一跳,念头电光火石般闪过。

    那笔抚恤金的一半,三百多块,确实是解燃眉之急的“及时雨”!

    但就在今天下午,在王家那闹哄哄的堂屋里,自己还当着王师傅、王氏、王金环、王银环,那么多人的面,掷地有声地提醒王师傅和王氏,千万不能把抚恤金借给两个女儿用,以免将来扯皮,惹外人闲话,坏了王家的名声!

    那番话言犹在耳,自己当时那种大义凛然、替王家着想的姿态还历历在目。

    现在若转头就用香兰保管的抚恤金,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万一被王家那边的人知道了,特别是那对精明的姐妹,还不得闹翻了天?

    肯定会说是阳家撺掇香兰挪用这笔钱,到时候香兰在婆家的处境只会雪上加霜!

    念头瞬间清晰无比。

    李桂花立刻抬起头,脸上堆起感激的笑容,那笑容几乎要满溢出来,但语气却异常坚决,带着一种不容分说的“体贴”:

    “香兰!快别这么说!你的心意嫂子领了!可这钱,就算工作买不成,我也不能借!”

    她刻意提高了些声音,目光扫过众人,仿佛在向所有人重申某种不可动摇的原则立场:

    “今天在王家,我当着那么多至亲的面,特意提醒阿毛奶奶,将来千万别把抚恤金借给金环姐和银环姐用。为啥?”

    她自问自答,语气加重,“冠冕堂皇的说法就是怕时间长了,万一有个什么说道,外人嚼舌根,说王家女儿惦记爹妈的钱,让老人家和两位姐姐受冤枉气!

    真正的意思是警告他们不要有这种念头,不然,咱们这些香兰的娘家人肯定要讨个说法!”

    她转向阳香兰,眼神变得无比恳切,充满了设身处地为小姑子着想的“真诚”:

    “要是转头我就用了你这笔抚恤金,那成什么了?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万一被王家那边的人知道了,香兰你借抚恤金给娘家嫂子用,那还不得掀起多大的风波?

    肯定要连累你在婆家难做!嫂子不能这么不懂事,不能给你添这个麻烦!”

    一番话说得入情入理,滴水不漏。既撇清了自己“觊觎”那笔抚恤金的任何嫌疑,又显得处处为小姑子的处境和名声着想,把阳香兰主动提出借钱的提议,委婉的拒绝了。

    阳香兰张了张嘴,看着嫂子那几乎无可挑剔的“真诚”又“坚决”的表情,喉咙里的话终究没能说出来,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混在一起,分不清滋味。

    她低下头,轻轻拍着怀里的阿毛,掩饰着内心的复杂。

    这笔钱太烫手,李桂花当然想借,但他不能借,也不敢借。

    心里一块石头落地,李桂花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懂事”和“担当”,将矛头明确指向了公婆:

    “爸,妈,买下这个转让名额,是我个人的事,我绝对不想给香兰添麻烦,更不想给咱们这个大家庭增添额外的负担。”

    她看向阳永康和张秀英,眼神里带着恰到好处的恳求与尊重,“如果……如果家里能拿出这剩下的四百块钱,暂时支持我一下,就算是我们这个小家庭向家里借的!我李桂花把话撂这儿!”

    她挺直了腰板,语气斩钉截铁,“未来一定归还,按月从工资里扣都行!绝对不会让爸妈为难!”

    张秀英一直仔细听着,布满皱纹的脸上没什么表情,但浑浊的眼睛里却在飞快地计算着家里的存款。

    她个人是极支持儿媳妇买下这个工作的。

    国营大厂的正式工,响当当的铁饭碗,每月有固定工资,有劳保福利,这是多少人挤破头都求不来的。

    虽然要一次性拿出八百块巨款,但只要工作几年,就能稳稳当当地挣回来,长远看绝对是笔划算的买卖。

    而且李桂花这话说得明白敞亮,家里支持的这笔钱算借款,将来要还。

    既然是借,不是白给,那就不算偏袒老大一家,将来东北的光耀和香梅知道了,也挑不出大道理来。

    政策卡着脖子不让他们回城,就算自己和老头子有心把机会留给远方的儿女,现在也只能先顾眼前,抓住这实实在在落到眼前的机会。

    更关键的是,今天下午在王家,李桂花那番寸步不让、有理有据替香兰争抚恤金保管权的表现,实在让张秀英刮目相看。

    这个儿媳妇,平时看着有些小算计,但关键时刻有胆识、有章法,能顶事!是个能撑起门户的人。

    现在她不过就是借四百块钱的事儿,确实有点多,但家里又不是真拿不出。老头子那份工资加上自己的积蓄,咬咬牙是能挤出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