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三强争鼎,试卷定乾坤 (第2/3页)
皆已瞩目于此子,我等若因循守旧,岂非埋没天才,有负圣恩?!”
然而,反对派的声音同样激烈。
那位王侍读立刻跳出来反驳,一脸鄙夷:
“周大人此言差矣!科举取士首重清真雅正,林闲之文固然有些奇巧淫技。然用语粗俗,竟将泥菩萨、皂滑、吉他这等市井俚语、番邦蛮器写入堂堂科举文章,成何体统?!简直斯文扫地,有辱圣贤!此风若开,日后科举岂不成了市井说书场?解元代表一省文脉颜面,若让此等人物夺魁,我江南士林颜面何存?!”
双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支持者赞林闲“真性情,大智慧”,反对者骂其“坏规矩,乱纲常”。
李文渊的“权势背景”与张远的“清流声望”,在林闲这种“离经叛道”却又“光芒四射”的才情面前,似乎都显得有些苍白和传统。
周学政作为主考,端坐主位心中却是波涛汹涌,压力如山。
他内心天平早已倾向林闲,此子之才堪称他阅卷生涯所见之最,未来不可限量。
但李文渊背后的太子势力和张远所代表的清流舆论,如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平衡?
如何平衡?
这根本不是平衡,而是抉择!
一场关乎未来朝堂格局的抉择!
他目光扫过桌上那三份代表着不同势力、不同文风、不同未来的试卷,手指无意识地在案上敲击着,脑中飞速权衡着利弊得失。
最终,他的目光定格在林闲那份字迹飞扬、充满了生命力与颠覆性思想的试卷上,一个大胆甚至有些冒险的念头逐渐清晰。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之际,郑姓巡场官站出来突然提醒道:
“诸位大人,卑职突然想起一事。考试第一天开考前,包括张远张公子、李文渊李公子在内的近二十名士子莫名中毒,上吐下泻。凶手其目的,便是想扰乱考场,让包括林闲在内的众多优秀士子无法完卷!”
内帘之中一片哗然!
科举下毒,这可是惊天大案!
“更关键的是,”郑巡场官语气带着敬佩,“当时号舍区一片混乱,医官人手不足。是林闲林公子,不顾自身考试,主动拿出自备黄连解毒散,分发给发病的士子,并指导他们服用。若非林公子仗义援手医术高明,张、李等近五十位士子恐怕难以坚持考试,甚至会有性命之危。此事多位差役、医官及受害士子均可作证!”
此言一出,如同平地惊雷!
刚才还极力抨击林闲“俚俗”的王侍读和孙司业,顿时面如土色哑口无言。
他们可以争论文采高低,可以抨击用语新奇。
但在林闲“不计前嫌、考场救难、活人无数”的仁心义举和如山铁证面前,任何关于“品行”的指责都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张远、李文渊等人能完卷,乃至能活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欠了林闲天大的恩情!
周学政心中狂喜,这简直是天助我也!
他站起身,声如洪钟带着凛然正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