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8章 初见史可法 (第2/3页)
欲绝,面北放声大哭并以头撞柱,“血流满面至足”从而留下了这块伤疤。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史公史可法啊...夏华心神激荡。
史可法是崇祯元年的进士,本是一位书生文官,但在当上弘光朝的兵部尚书后,他天天四处奔波,风吹日晒、披星戴月,以至于变得这般又黑又瘦。
“夏华啊,”史可法看着夏华,神色和语气都和风细雨,并带着一股不加掩饰的欣赏和喜爱,犹如一位邻家长辈,“你的事,马大人他们都跟我说了,先慷慨解囊、倾尽家产收容四方难民,活人无数,后英勇组织难民和城外居民抵抗乱军贼兵,既救人无数又为保住扬州城立下了首功,真可谓善莫大焉、高风亮节、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了不起,真是了不起呀!”
他对夏华赞不绝口,又好奇地问道,“夏华啊,你年华几何?”
夏华回道:“回阁部,草民生于崇祯元年。”
“今年才十七岁?还不到弱冠之年?真是后生可畏!”史可法愈发惊叹,接着问道,“你是哪里人士?籍贯何方?”
夏华回道:“回阁部,草民祖籍扬州,辽东人士,父母亲属皆死于鞑虏之手,草民幼时被关宁军收养,后成为辽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的家丁。”
“那是怎么来到扬州的呢?”史可法越听越惊奇诧异,马知府也被吊起了强烈的好奇心,他只知道夏华“是从北方逃难到扬州的”,详细情况并不清楚。
夏华从容不迫地道:“回阁部,三个多月前,京师沦陷,崇祯皇帝陛下殉国,草民当时身在玉田县的关宁军中,偶然得知吴三桂意欲叛明降清,甘为鞑虏之走狗,草民虽身份低微,但始终铭记自己是个堂堂正正的大明汉家男儿,宁死不当汉奸,于是...”
夏华的这番自我介绍说了足足近半个小时,把他的来历、经历基本上对史可法讲清楚了,当然,该隐藏的隐藏了,该淡化的淡化了,该“稍作加工”的“稍作加工”了。
听完夏华的来历和经历,大堂里陷入幽微的静谧,史可法脸上的表情稍有点复杂,但他很快就长长地感叹着再度称赞夏华:“壮哉!壮哉!尔等不愧为我大明的汉家男儿!好!好!”
说着,史可法有点按捺不住心头的某些涌动的情绪,站起身来,在大堂里来回踱着步子,一边频频地看着夏华一边脑子里激烈地天人交战着。
突然,史可法猛地止住脚步,转过头来目光灼灼地看向夏华:“夏华,你可愿为国效力?”
夏华昂然朗声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男儿大丈夫,国难当头,义不容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男儿大丈夫的天职使命!”
“说得好!说得好!”史可法激动不已,眼里甚至微微地泛起泪花。
夏华趁热打铁:“阁部、马大人,草民祖籍扬州,亦是扬州人,万般不愿扬州毁于兵戈战火,愿献银五十万两用于扬州的军务、战备、城防等大事!”
史可法和马知府都听得大喜过望:“当真?”
夏华正色凛然:“草民岂敢欺骗阁部和马大人?”他知道史可法和马知府都是忠臣英烈,绝不可能对他捐的银子中饱私囊。
“好!好!”史可法身体微微地发抖,他本来就对夏华极有好感,这五十万两银子让他对夏华更是盛赞珍视至极,他双目直视夏华,又像在对夏华说又像在自言自语,“国难当头,正是用人之际,很多事都可以打破陈规、破而后立为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