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3章 扬州镇团练 (第3/3页)
是哪个工匠打造出的,兵器上就要刻有该工匠的名字或相关编号以方便追责,到时候出了问题,直接找这个工匠问罪。朱元璋当年也用过这种制度,兵器也好,南京明城墙的砖头也好,都采用了这种制度,从而质量“杠杠的”。
洪武年间最重要的生产规定就是度量衡是统一的也就是标准化,这一点反映在兵器军械生产制造中就是考虑到测量误差,让冷兵器还有火枪火炮的规格是统一的。统一器械零件的重要性是无需多言的,配合人员追责制度,就能生产制造出精良并且规格统一的兵器和军械。这些都是洪武年间就有的东西,但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在永乐年间后逐渐地废止了。
夏华在他的兵工厂里是严格实行这一制度的,确立统一标准,小到工匠用的笔尺、螺丝、扳手大到各种兵器军械的规格、工时经费…都严格把关,巨细无遗。
“栗先生,辛苦了啊!”夏华笑呵呵地上前向正忙得热火朝天的兵工厂主要负责人之一栗铁金打招呼。
“哟,公子,从南京回来了?”栗铁金笑着回应夏华。
栗铁金来自山西阳城栗氏家族,该家族是明朝著名的铁器冶铸世家,由于山西轮番遭到流寇鞑虏祸乱,栗家人跟无数山西人一样被迫离家逃难,栗铁金就是这样来到扬州并加入了夏华的团队。
“栗先生,我们从今天起可以自己制造盔甲了。”夏华道,“接下来需要你们更费心了。”
“没问题!”栗铁金拍着胸口,“包在我们身上吧!”
不可否认,盔甲跟盾牌一样,地位和作用在热兵器时代到来后正不断下降。盾牌防不住枪弹,盔甲同样防不住。后世有说法称清军的棉甲能防弹,这是片面的,任何盔甲都防不住枪弹,包括铁甲,也包括棉甲,首先,棉甲只能减缓枪弹的冲击力,让人中弹后伤得“不重”,其次,棉甲还需要和铁甲等坚硬材质的铠甲配合使用才有一定的防弹效果,但这样非常沉重,
晚明大科学家徐光启曾督造明军防弹复合甲,铁甲二十四斤、棉甲十六斤,加起来足足重达四十斤,再加上头盔、兵器等物,全套负重五十斤,穿这么重铠甲的士兵在战场上非常笨拙,体力也难以长久支撑;第三,靠复合甲还是不保险,清军列在阵前专门负责挡枪弹的马甲死兵不但身穿棉甲和铁甲,还手持重盾;
最重要的是,明军用的火枪有很多是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本就威力不够强,而且明军普遍畏惧跟清军近战,经常隔着老远就沉不住气开火,命中率低也就算了,就算打中清军的马甲死兵也不足以破甲。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所以才会产生“清军的棉甲能防弹”这种说法。如果明军用的火枪都是精品并且明军敢在清军的马甲死兵冲到自己眼前五十米时才开火,枪弹保证能把清军的马甲死兵来多少撂倒多少。
然而,跟盾牌一样,盔甲虽然防不住枪弹,但还是有必要装备的,道理一样,防敌军的冷兵器,同时,不防弹的盔甲对枪弹还是有些防御作用的,比如三四百米外一发流弹飞过来,没有盔甲的士兵被击中后要么重伤要么阵亡——这年头中了枪弹后很少出现轻伤,因为医疗水平低下,中了枪弹后,最少也是中等伤势——有盔甲的士兵至少不会让流弹那么轻易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