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章 宗教与经济 (第2/3页)
5万人。全国寺院zhan有良田数十万亩,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相对封闭的庄园,寺院内部的经济大权掌握在住持手中。僧尼们极少耕种,而是靠农民耕种寺院土地以收取地租和发放高利贷作为经济来源,这种做法使寺院财富得以迅速膨胀起来,以至达到了‘十分天下财,而佛寺有七八’的程度。在朝廷内部,有30多名僧人被封官重用,其中不乏有司徒、司空、国公等一类的显官贵爵,有的甚至被封为将军而参与军机事务,涉及国家军事机密:至于那些虽无官爵但与权贵交往密切因而气焰嚣张的僧人,更是屡见不鲜。”
朱慈煃点头,这样的时候,若还不动手,那这皇帝也就没办法当。陈子壮再次补充:“佛教大兴之时,万千良田免税,无数人便将自己的田地挂靠在寺庙之下,享受免税的待遇。这就是‘居士’的出现,这些居士给予寺庙大量的钱财,而这些钱财本是应该上缴国库的,这也是国家税赋流失的一条道理。而佛教大兴之时,各个寺庙的佛像解围铜铸,无数信徒将铜钱给予寺庙,寺庙将之融化铸造佛像,对于国家的经济流通也有着相当的阻碍。”
朱慈煃点了点头,也表态了:“以此来看,灭佛是很有必要了。依爱卿所言,每次灭佛之后,必然是经济告诉发展、国家统一强盛的前兆。”
马士英与陈子壮俩人点头,事实的确如此。只是朱慈煃疑惑:“本朝对于寺庙道观,一直管理甚严,灭佛灭道是用不着。只是要让他们与百姓一般缴税,却不好办了。”
听这两个老家伙说了半天,朱慈煃心中也明白,他们还是有所保留的。封建王朝之中,很多皇帝是要借助宗教来统治的,否则宗教怎么可能保存的下来?
“皇上不必担心,现下人们关注的更多为满清的‘剃发易服令’,至于寺院僧道,他们却是做不出什么事情。崇祯十年。全国寺院道观一共两千多座,在籍度碟四万三千份,虽然不多可也不少。虽不至于灭佛灭道,只是要他们缴税便可。如同惯例,重新丈量土地,让他们缴税即可,只是办此事的人选上还是要谨慎。”
朱慈煃也明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