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繁华汴京 第162章 直奔明州 (第3/3页)
章事,黄潜善如今是参知政事,汪伯彦比黄潜善高。
黄潜善肃容拱手,“乱行杀戮,绅民痛恨已极,小患耳。”
黄潜善口中的绅民,其实就是士绅。
士绅是大周的精英群体,方腊军每到一地,却对这些人一个不留,故而黄潜善有此一说。但等两日后,江南的加急战报到达汴京,他就不这么想了。
即将再进一步,成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和赵鼎平起平坐的汪伯彦显得很精神,捻着胡须道:“话虽如此,但江南那里的钱粮还是要多下发一些,也好让几位武人能够心无旁骛地打仗。要给六部的那些人打个招呼了,大事要紧,不要老盯着赵相那边不放。”
大周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向来是选拔多名宰执执政。
宰执间虽政见不同,互有争斗,但几乎没有过彻底翻脸的时候。毕竟都是儒学大师,宰执们的平生所愿也都是治国平天下,多少会讲究一些。
心向汪伯彦这边的一些官员,不忿赵鼎那边夺去征缴方腊的话语权。粮草的调拨、将领的选拔和战后新任官员的选取都是连在一起的,稍微漏点出来,那就是很大的利益啊!
但汪伯彦在江南的战事上,已经和赵鼎李纲达成一致。方腊大肆屠戮士绅,舆论大哗,名儒大家恨不能拖着老胳膊老腿,一头撞死方腊。在这样的背景和名门大族的压力下,汪伯彦不惜对赵鼎那边多做让步,也要抓紧把方腊逆贼消灭。
江南那根刺,太显眼了。
汪伯彦又想起了一事,“前不久搞出大动静的那个李响,茂成可有耳闻?”
黄潜善也有印象,“听家里几个后辈,和身边的幕僚提起过。那小子倒是有商才,也够狡猾,逃得很快。”
两位大人物摇头失笑。
在汪黄二人看来,李响只是懂些商货之道的跳梁小丑,只是有些偏门的才能而已,大周从来不缺这样的人。
不入科举,不走正道,终究难成大器,这是大周官场民间的共识。
青石先生收李响为弟子,汪黄二人只以为王珪是感念李响进献的那两门知识,激动难抑所致,这种情况在大儒身上很常见。两家的后辈倒是大声疾呼:李响那厮何德何能,居然受到青石先生青睐?我怎么没这么好的运气,被道士和尚传些本事?
王珪刊印了新书,阿拉伯数字已经广泛流传,汉文拼音就有些……
二人也知道些明月庄被多方为难的消息。
在李响的层层隐藏下,二人只以为明月庄走的是标准的山里大户路线,在这个认知前提下,二人只以为明月庄是在经历被磨勘的过程。
河东、京东和京东东路的大户豪强,几乎都有被磨勘的经历,挺过去就是豪强,挺不过去便消亡。明月庄地处秦岭和伏牛山交界处,那种鸡肋一般的地方,在历朝出过不少豪强。
汪伯彦轻叹口气,“我那几个不争气的后辈,受蔡相大儿子的挑拨,话里话外的意思,是想在汴京城针对李响和那几个武人。”
所谓的蔡相大儿子,指的当然是蔡全。
黄潜善的后辈也有不安分的,“毕竟是青石先生的弟子,老夫也不为难他,由得小辈们闹去。黄家那里,也须打好招呼,不可招惹身在前线的刘成栋太过。”
在两人看来,明月集发生的事情都是小事,不过是为了争夺利益。李响千方百计地掩藏,使得明月庄摆在明面上的利益不是很大,两位大人物没有多关注。谈起来也只当是消遣时间。
然而,李响被本地士绅、各地商户、刘氏亲族联手为难的事情,绝不是那么简单。